手机版
1 1 1

新华社评论员:顺应时代要求 推动科学发展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精神之三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三个更加”蕴含着对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深刻洞察,是面向未来对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意义重大而深远。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发展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最新理论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特别是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凸显,使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面临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

  党中央审时度势,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转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发展成为鲜明特点,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取得显著进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增添发展后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社会文明跃上新台阶。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诞生的科学发展观,是引领这一伟大实践蓬勃发展的行动指南。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当前,“十二五”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严峻。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同时,落伍、陈旧的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仍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习惯性地发挥着作用,阻碍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正因如此,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不断推动科学发展。

  推动科学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充分认识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重要性,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排除一切制约因素,扎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战略任务的落实,不折不扣地做好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换代等具体工作,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推动科学发展,要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人民依法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科学发展,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人民群众对丰富多彩、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推动科学发展,要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始终围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快解决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动科学发展,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必然追求,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科学的理论从来是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祖国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相关评论:

新华社评论员:高举伟大旗帜 共同团结奋斗--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之一

新华社评论员:把握机遇 应对挑战--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之二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1日 15:06 来源:新华社 编辑:王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