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投资75亿元 三江源生态修复见成效

微信扫一扫 ×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然而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曾让这里的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国家投入75亿,通过七年治理,如今三江源地区生态修复初见成效,昔日的千湖景观再次出现。

  分布着4000多个大小湖泊的果洛州玛多县被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县”。每年夏季,达强放牧的帐篷就扎在这里。在黄河边长大的达强目睹了黄河水的潮起潮落。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乡牧民 达强:十年以前水小得很,草也长得不好。经过治理,水也涨得可以,草也可以。

  达强说,十年前三江源草场退化、鼠害猖獗,湖泊萎缩,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甚至出现断流,居民面临无水可吃的境地。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乡牧民 达强:这些都是老鼠洞,你看这个洞里没有老鼠,如果老鼠(把草)吃完了就成黑土滩了,长一点点草,也不容易。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李晓南:关键是周边的生态退化,水涵养功能的减弱。当时黑土滩面积达到了7000万亩。

  青海省退牧换草工程项目办公室副主任 王孝发:当时在这个地区(草场)退化,基本上草不见,千湖之县的玛多县,就看不见几个湖泊。

  2005年,国家投入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成为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20多个生态建设项目全面铺开,覆盖青海玉树、黄南、果洛、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超过15万平方公里。

  但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生态保护工程又是首次尝试,缺乏经验,实施难度不小。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李晓南:需要加强科技支撑,黑土滩刚开始只有两万亩到三万亩左右的治理面积,我们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黑土滩治理的种子自繁自育。现在以每年(治理)200万亩的速度推进。

  2010年,总金额达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等11项生态补偿政策陆续出台,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指标取代了GDP考核。根据测算,在核心区划定了禁牧区和轮牧区,近5万名农牧民离开了大草原。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李晓南:生态移民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要让他们从过去传统落后的方式中摆脱出来,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选择留在故里的达强只能按照政府规定在这片草场进行限量有序放牧,而在400公里外的果洛新村,达强的堂弟龙本和100多户牧民正在享受着移民新政策带来变化,在畜牧部门帮助下龙本搞起了牛羊育肥。前不久,他还领到了近三万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偿。

  记者:准备那这些钱做什么?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乡果洛新村牧民 龙本:准备拿这些钱扩大养殖场,我想把这些钱投到养殖场,买上五六头牛,以后我们的生活水平就会越来越好,条件越来越好。

  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7年来,平均出境水量增加88.38亿立方米,增幅18.5%。主要湖泊增加245平方公里,“千湖”湿地开始整体恢复。监测显示,三江源地区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以上。

  去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再用十年时间,把三江源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7日 22:22      来源:央视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