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理论自觉和自信——评《辩证看 务实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相关专题:

读书视界NO2:《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 

近日,《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正式出版了。从2003年算起,这已是“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的第十本。十年间,它已从一本普普通通的小书,成长为理论大众化的知名品牌和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关键就在于它始终直面热点难点问题,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话语体系,研究中国现实、解读中国实践、指明中国道路,在满足人们理论需求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如何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提升理论自信、实现理论自强上,“理论热点面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交出了一份初步答卷。

直面热点、观照现实,牢固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能不能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考量着理论工作的价值意义。“理论热点面对面”自诞生以来,始终聚焦火热的社会现实,以高度的自觉担当起阐释回答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人们解疑释惑的重任。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攻坚克难中壮丽前行的十年。概算下来,“理论热点面对面”十年来共阐释回答了167个重大问题,扣除主题相近或类似的内容,也有100多个。这些问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无一不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无一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正是因为始终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理论热点面对面”找到了理论与群众、认知与行动的结合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找到了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凸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威力。

心系民生、为民立言,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一个“为什么人”的原则立场问题。我国学人历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更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论。今天,如果我们的理论脱离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立场追求,也就迷失了方向、毫无价值可言。坚持以人为本、反映民声、体现民意,是“理论热点面对面”始终如一的承诺和追求。翻开历年读物,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为百姓着想、替百姓分忧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从“怎么解决住房困难”、“怎么解决看病难”等问题、标题的设置中就可窥见一斑,而全书的内容立意、观点主张、文字表述更是处处体现着“为民”、“惠民”、“爱民”的情怀。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正是因为关心百姓疾苦、解答群众所思所惑,理论工作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点和归宿,也找到了实现自信、自强的力量源泉。

坚持真理、揭示本质,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代中国,树立理论自觉、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和灵感来源。“理论热点面对面”之所以能够科学回答热点难点问题,就在于它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认识和分析问题,从而拥有了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和“桥梁”。翻开历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可以发现,无论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还是面对一些敏感问题,它都坚持实事求是,不走极端、远离偏颇、杜绝片面,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样得出的结论自然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比如,近年来收入差距一直是热点问题,但其具体表现形式、人们的关注点则是有所变化的。对这一问题,“理论热点面对面”多次进行了阐释回答。细细阅读下来,就会发现历次回答尽管在侧重点、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在基本立场、基本主张上都是一致的,并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这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立场观点以及穿越时空的真理力量。

总结经验、展示成就,用实践的力量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实践是最好的教材、最生动的课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上罕有的发展奇迹。这既向理论工作提出了总结、概括、提炼和解释这一伟大实践的庄严使命,也为我们提升理论自信、实现理论自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藏。“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坚持从实践破题、用实践立论、拿实践论证。尤其是近几年,它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不仅阐释回答问题,而且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前景。比如,《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辩证看 务实办》这两本书,在及时总结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生动阐明党和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方针政策和进展成效的同时,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实践证明,理论越是自觉地与实践紧密联系、良性互动,就越能显示其“实践指南”的高度与境界,就越能增强感染力、说服力。

改进文风、大众表达,着力架起理论与百姓之间的桥梁。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体系化、抽象化、规范化、严谨性的学理特征,初看上去难免给人以深奥之感。但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是源自实践、服务人民的理论,只有通过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走进大众、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推进理论大众化、着力架起理论与百姓之间的桥梁,也是树立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重要内容。很多人反映,“理论热点面对面”最令人称道的特色,就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着力做到深奥理论、大众表达,抽象道理、具象表达。特别是在语言风格上,它较好地实现了学术语言与群众语言、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结合,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有人形象地说,它看问题用的是“百姓视角”,讲道理用的是“百姓语言”,举例子用的是“百姓故事”,让人感到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从第一本通俗理论读物发行超过100万册,到2011年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突破400万册,10年来阅读过或受到“理论热点面对面”影响的读者已有数千万之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程度。在温润读者心灵、赢得人们认可的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感召力、吸引力,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作者:韦强)

相关书目:

《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9日 17:05 来源:求是理论网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