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贵州:同心实干同步小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遵义会议旧址

  茅台烤酒现场。 冯四方摄

  苗族姑娘迎接游客。吴东俊摄

  黄果树瀑布。资料图片

  沪昆高速贵州镇胜段。张 前摄

  湄潭县茶海生态茶园。资料图片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多彩贵州,不断奋进。过去10年间,贵州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精神,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推进“西电东送”、“退耕还林”等重点工作,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不断完善创新。

  近年来,贵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贵州把生态文明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改革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彰显生态优势,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更可喜的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1月出台,《意见》明确要求,贵州要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实际的后发赶超之路。加快发展,贵州迎来宝贵机遇。

  实施“两大战略”,助力经济起飞提速

  跨越发展,贵州步履坚实。2002年—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近3倍。全省各族儿女满怀豪情,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今年4月召开的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2020年贵州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加速发展,推动新的跨越,4000万贵州人民期望殷切。

  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说,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关键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魄力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聚集发展要素,既“赶”又“转”,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发展工业,贵州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建材、高新技术等十大产业,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重点打造白酒、烟草、茶叶、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五张名片”,建成200余家技术研发机构,培育20余户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要超过1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1.5倍和翻一番。

  发展工业,贵州重点抓投资、抓项目。通过大力招商、激活民营经济等系列举措,为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415.5亿元,入园企业3231户,投产项目1844个,在建项目1704个,新增就业34万人。

  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之一,贵州正在加快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同时,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贵州实现科学发展、推动跨越的强劲动力。

  贵州山多人多地少,城镇化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推进黔中城市群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上的中小城市,打造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等不同类型城镇。

  2011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居全国第三位,尤其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突破“两大瓶颈”,释放加速发展能量

  千百年来,独特的地形地貌让贵州人吃尽苦头。没有平原,茫茫石山阻碍交通;山上土层薄,雨量丰富却蓄不住水,代代“喊渴”。两大“拦路虎”让贵州拳脚难展。

  加速发展,冲出“经济洼地”,贵州必须强力突破交通和水利“两大瓶颈”,破除发展束缚,释放发展能量。

  贵州处于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湖南5省(区、市)之间,是西南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和东盟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交通建设将给贵州带来无限发展良机。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举全省之力抓交通建设,收获显著,全省铁路通车里程200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万余公里。

  近年来,贵州交通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仅今年一年,交通投资就要完成830亿元,这样的“开支”对不富裕的贵州来说弥足珍贵。省里还专门成立铁路建设办公室,科学规划,狠抓项目,力争到2020年建成贵广、渝黔、成贵、沪昆客运专线等10条快速铁路,形成“一环十射”铁路网络,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500公里。

  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项目建成后,贵阳将形成至成都、重庆、昆明、长沙等地2小时交通圈,至武汉、广州、西安等地4小时交通圈,至上海、南宁、郑州等地6小时交通圈,至北京、兰州等地8小时交通圈,实现从西部“地理枢纽”到真正交通枢纽的跨越。

  贵州工程性缺水,全省年人均供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工程性缺水,根子在水利建设滞后。补发展短板、破发展瓶颈,2011年7月,贵州正式启动实施经国务院批准的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的《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首批就集中开工14个骨干水源工程,总投资49亿余元。今年的水利投资将完成170亿元。

  依据《规划》,贵州省水利建设“大、中、小、微”并举,到2020年,全省将初步建成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需求的水利工程体系,年供水量达159.4亿立方米,人均389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515万亩,“喊渴”的贵州将改写缺水的历史。

  总攻“绝对贫困”,推动城乡全面小康

  贵州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2011年5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举全省之力深入推进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为核心内容的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支持毕节试验区的重要作用,坚持在发展中贯彻“同心”思想、推进“同心”实践、打造“同心”品牌。今天,毕节试验区各方面工作又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不仅是毕节试验区,“十一五”期间,贵州扶贫成效显著,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0亿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3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1.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95元。

  然而,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贵州扶贫任重道远。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推动城乡全面小康,贵州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总攻“绝对贫困”,减少贫困人口、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1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国家把特殊连片困难地区作为今后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贵州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别纳入武陵山、乌蒙山和滇黔桂石漠化3个片区,贵州迎来扶贫开发历史性机遇。

  打响扶贫攻坚战,贵州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全面启动实施三个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移民、劳动力素质提升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一批扶贫民生工程,稳定实现到2020年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5月26日,贵州扶贫攻坚翻开历史性一页,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省级财政今年统筹安排资金12亿元,各市州、县亦配套相应资金,从石山区、深山区、高寒山区搬迁移民10.13万人。到2020年,将搬迁200万人,安置到条件相对好的城镇、产业园区,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总攻“绝对贫困”,贵州决心坚定,信心满满,举措和成效还有很多:全省对192.48万农村危房户进行危房改造,截至2011年,已有102.5万危房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时,省里每年拿出5亿元提高村医待遇,拿出2亿元建村级卫生室,目前已建成1756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极大方便了农民就医……

  科学发展,后发赶超。贵州这片热土充满希望、前景广阔,贵州将在不甘落后、顽强奋斗中实现崛起。(记者 龚金星 汪志球 视觉统筹 蔡华伟 张芳曼)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31日 05:4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