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李登海:黄土地播下“金种子”

——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李登海(右)在山东省莱州市高产玉米试验田和科研团队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8月27日摄)。

  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自认为这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为国家确定了选用紧凑型玉米进行高产栽培的新方向,为农民率先选育出了一系列高产紧凑型玉米新品种。这个来自山东莱州的普通农民,40年来用自己的勤奋和执著,一步步拉近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距离,一次次刷新夏玉米高产栽培的世界纪录。

  春争日,夏争时。眼下正值玉米授粉最紧张的时候,李登海的脑子里装的全是他心爱的玉米,每天的作息时间里似乎只有“玉米时间”。

  记者记录了8月17日至18日李登海“玉米时间”的片断:

  17日上午11∶00,在济南参加会议一结束,直奔位于泰安的登海种业育种试验田和玉米高产田,查看玉米长势,指导技术人员下一阶段的管理措施;

  16∶00,到达莱州登海种业公司,召集公司高管和农场场长,听取和布置当天和次日的玉米授粉和田间管理工作;

  18∶00—20∶00,田间查看玉米育种田和高产田管理情况;

  22∶00,电话联系公司高管和玉米所技术人员,商谈第二天的工作安排;

  18日上午5∶00,查看玉米育种田和高产田;

  6∶00,召开有关人员会议,落实当天育种工作;

  7∶00,查看玉米育种情况;

  9∶00,进入田间授粉田……

  “时间不等人!”这是李登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啊!”为了加快育种速度,从1978年10月开始,他每年都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把育种由每年1次变成每年3次。如今,年届63岁的李登海仍然在山东莱州和海南三亚之间来回穿行着,“值!34年等于活了100多年!”

  天道酬勤。李登海用他只争朝夕的“玉米时间”,创下了一连串闪光的“玉米奇迹”。选育1个玉米新品种的成功率是十二万分之一,其概率与大海捞针相仿,可李登海却先后培育出100多个。1979年,他用自己育成的第一个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品种掖单2号,使亩产达到776.9公斤。在此之前,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平展型杂交玉米品种,还没有一个能超过亩产700公斤。这个产量一下子震动了整个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1989年,李登海的掖单13号亩产达到1096.29公斤,首次打破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用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661”(登海超试1号),李登海又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产世界纪录。

  7次创造夏玉米高产中国纪录,2次刷新夏玉米高产世界纪录,靠的是李登海精心培育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其高产能力是全国玉米平均产量的4倍,是平展型玉米杂交品种的2倍。它的诞生,确立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选育我国高产玉米杂交种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杂交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进入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新时代。

  李登海告诉记者,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其种植面积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5,占粮食总产量的近1/4,是重要的口粮、饲料粮、工业原料和能源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谓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而培育良种是作物增产的核心技术,只有掌握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多地少,要实现农民增收,就要靠农业科技工作者拿出最好的农作物品种。”他创办的“登海种业”是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品种最多的种子企业,通过审定的品种总量居全国种业第一位。

  “高产新品种是用来让农民增收致富的,不是挂在墙上自我欣赏的。”在李登海40年的玉米高产攻关试验中,有30多年的科研成果并无品种权保护,都无偿奉献给了国家;他建立的全国第一个民营玉米研究所,95%以上的科研经费自掏腰包,30年间累计投入了3亿多元。“老百姓增产增收后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奖赏。”憨厚的李登海笑着说。如今,他育成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已累计推广11亿亩,为国家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00多亿元。

  “我前半生为国家增产了1000亿公斤玉米,后半生还要争取为国家再增产1000亿公斤!”李登海充满信心地说。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2日 06:21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