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三农”发展进入黄金期 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①正在进行大豆中耕立体化作业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杨 健摄②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果农高兴地采摘无公害山楂。张 强摄③黑龙江三河农场职工喜迎小麦丰收。伊建华 经 良摄④河南省内黄县农民晾晒丰收的玉米。刘肖坤摄

  “三农”,国家之重,社稷之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农业再次成为突出亮点:粮食在“八连增”高平台上继续增产,今年夏粮总产达到2599亿斤,比上年增产71亿斤,增幅达2.8%;全国早稻增产53.6万吨;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增速已连续30个月快于城镇居民。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些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八连快”,标志着我国 “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黄金期”的表现多姿多彩。粮食连年稳定增产,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其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新农村建设新局面正在形成。

  精彩新跨越: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粮食季季增产,三大粮食作物都增产,基本实现全国均衡增产

  又是收获的金秋。望着广袤的黑土地上一派丰收景象,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农民王喜全的心里喜滋滋的。这位在松嫩平原上耕种了几十年的农民,2011年玉米亩产增加到了2000斤,仅种粮收入一项就有20多万元。和全国农民一样,王喜全已经喜获“八连增”。

  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是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首要标志。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

  “八连增”的第八个年头,2011年粮食产量创造了“四个首次”,每个“首次”都是中国农耕史上罕见的。首次跨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

  对比中看到巨大变化。2011年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纵向看,“八连增”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是罕见的。横向看,高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增产水平。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说,2004年至2011年,我国三大粮食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增产幅度年均3.12%,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出1个百分点;我国三大品种单产年均增长1.69%,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增长1.13%。与此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全面增产,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

  粮食产量“八连增”,来之不易。过去十年,我国粮食生产在克服了耕地与水资源约束“双紧”、气象与生物“双灾”、物化与人工成本“双涨”、国际因素对生产与市场“双冲击”等多重考验。粮食“八连增”里,凝聚着党的农业政策、亿万农民的勤奋、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培育、农业科技雨露和农业组织化的浸润。据悉,2004年到2011年,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从不足45%提高到53.5%,现代农业生产走进了主要依靠科技促发展的时代。

  粮食产量“八连增”表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正在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转型。

  欣喜新台阶:农民增收“八连快”

  10年来,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9%,增收水平登上新台阶

  赣江流域的稻穗开始灌浆了,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洲头村村民卢庆林忙着侍弄家里的19亩地,单季稻还变成了双季稻,每亩地能增收200斤左右,一亩地年增收1000多元,光种稻增收一项,老卢就收入19000元。“这几年,粮食随行就市,如果市场价过低,还有政府的最低收购价保底,我们庄户人的收入年年在增加!”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多年较快增长。2011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00多元,实际增长10%以上,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比2002年增加4400多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7.9%。

  农产品比价上升和粮食丰收是经营性增收的基础。近年来,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对玉米、大豆等实行临时收储等保护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补贴力度的加大,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我国入世后,开始了良种补贴试点。2004年起,国家把原来补在流通环节的钱拿出来直接补给农民,开始了粮食直补。同年还启动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后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陆续增设了农资综合补贴,此后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补贴资金规模连年大幅度增长。2011年中央财政“四项补贴”资金总额达到1406亿元,比2010年增加180亿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增长格局。目前,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总收入的近半。工资性收入占41%,是农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从地区结构来看,中西部地区增幅高于东部地区。2011年,农民工工资全面上调,月均收入达到2049元,比2005年的875元增长一倍多。

  期待新成就:“三农”发展在“黄金期”奋进 

  九个“一号文件”,政策与机制共发力  

  “房子是新翻修的,做梦也想不到,养猪能帮我家脱贫。”在乌蒙山深处的云南省五星乡大坪子村调研时,刚刚脱贫的李国存这样对记者说。依靠政府“送母分仔”扶贫新模式,李国存从一头小母猪养起,今年她家共卖了20来个仔猪、2头肥猪,收入1万多元,还清了翻盖旧房所欠的两万多元债务。

  随着国家新10年扶贫纲要的实施,我国主要连片特困山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将发生重大改变。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要做大做强农业,推动“三农”发展跨上新台阶,需要系统完善的政策支持、支撑、扶助和引导。

  中国农业博物馆里的“告别田赋鼎”见证着10年山乡巨变。2006年秋天,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铸了一尊重约400公斤的青铜方鼎,纪念免征农业税。“告别田赋鼎”铸成后,十里八乡特地赶来观看的人很多,他们说:“这个鼎铸出了全国9亿农民的心声”。

  从2003年在安徽启动试点,到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亿万农民从此告别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年均减负1335亿元,人均140元。从征税到补贴,一减一增体现出党对“三农”新的认识、定位和关怀。

  在党的农村政策沐浴中,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9年来,全国新建改建了27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3亿农村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出台九个“一号文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破解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协调矛盾,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统筹城乡、“三化同步”等理念逐步强化。

  “眉将柳而争绿,面其桃而竞红。”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农业生产奋力攻坚、艰难爬坡的十年,也是农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实现新跨越的10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未来农业生产仍面临着供求关系偏紧、市场竞争加大、资源约束趋紧、灾害威胁加剧等问题和挑战,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信念,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4日 09:02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