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付文韬:青春在深海中绽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付文韬在“蛟龙”号舱内。

  看着珍藏在电脑里的海试照片,付文韬开心地向记者讲述着照片背后“蛟龙”深潜的精彩故事,仿佛正在海试过程中作现场解说。

  “‘蛟龙’号就是我的战友!”提起“蛟龙”号,付文韬总是很动情。2006年12月,他怀揣着遨游浩瀚大海的蓝色梦想,报名参加了我国首批潜航员的公开选拔,经过一系列严苛的测试,他从15名潜航员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当时我国仅有的2名预备潜航员之一。

  从此,付文韬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1000米级海试、3000米级海试,再到5000米级海试,一次次向大海深处挺进,付文韬从一名预备潜航员成长为“蛟龙”号主驾驶。今年6月,担任联合主驾驶的付文韬与同事驾驶着“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突破7000米设计指标,下潜至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最大深度”成就了“中国高度”。此刻,付文韬也登上了人生路上的又一高点,成为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他告诉记者,“出水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释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付文韬身上再恰当不过。2007年初,他开始学习“蛟龙”号各个系统和艇体构造的理论,学习机械手操作、模拟驾驶、潜水器试驾和潜水蛙人训练等,时间长达两年半。为了过心理耐力和承受力这一关,付文韬被关在一个狭小漆黑的模拟空间里12个小时。回忆这段训练之苦,付文韬深有感触地说,“那些日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摇动摇杆。从最初抓大个物品,到后来抓起矿泉水瓶向瓶口大小的管子里倒水,都是苦练出来的。”

  在付文韬心里,圆满完成每一次海试任务是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正是这种使命感驱使着他攻坚克难,同时也让他对父亲有一丝愧疚。2010年“蛟龙”号南海3000米级海试期间,付文韬在船上接到父亲突发急性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消息,正巧赶上设备送检需要3天时间,他利用这个间隙赶回家探望父亲。然而,繁重的试验任务需要他马上返回“蛟龙”号。“当时,能够执行深海载人试验的潜航员有限,为了这个项目,我们整个团队已经准备了很久,不能耽搁。”付文韬说。尽管父亲仍处于半昏迷状态,他还是毅然告别了家人。他觉得,完成好载人深潜试验任务,为国争光,才是对父亲最好的安慰。

  海底世界充满无数的可能性和无法预知的危险,这对潜航员来说意味着身与心的双重考验。一方面心理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另一方面深海环境也影响设备的精准操控,容易产生偏差,“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慢慢去克服。”付文韬告诉记者,在“蛟龙”号的51次下潜试验中,他下潜了其中19次。正是这样一次次对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考验,他的潜航经验越来越丰富、作业技能越来越娴熟,对设备的可靠性也越来越有信心。

  当问及下一步的工作时,付文韬说,“我期待着‘蛟龙’号在国家大洋科学考察领域大显身手,作为潜航员,要用踏实工作的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成绩。”(记者 刘松柏)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0日 08:05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