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盛世治水 润泽神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图①:位于云南迪庆与丽江之间的长江第一湾。

  图②:苗族同胞用上自来水。

  图③:黄河花园口抢测洪峰。

  水利是国家的命脉,兴国必先治水。盛世治水谱写辉煌新篇。

  这是水利发展最快的十年:一座座大坝巍然屹立,护卫江河安澜;一处处水源工程互济南北,注入发展活力……

  这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一条条渠道通向地头,浇灌希望田野……

  大投入、大民生、大跨越,10年来,中国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有力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闪耀夺目光彩。

  保发展——  

  以占世界人均60%的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迈入新世纪,一系列水问题更加凸显——

  大旱、大水,旱涝交织,灾害频发,水少、水多、水脏……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水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显现。国际上甚至有人喊出“中国水威胁论”,中国的水资源能否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利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立足国情水情,直面发展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治水兴水合力。

  新时期、新定位,治水理念不断提升,可持续治水思路不断完善。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节水优先、强化保护、量水而行”,传统水利加速向现代水利转变。

  新思路、新理念,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

  这10年,水利建设规模空前,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1.32万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2倍。尤其是2011年,中央水利投资达到1141亿元,是2002年的2.8倍。

  ——保防洪安全。10年来,江河治理成效卓著,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刷新历史纪录。三峡水库建成运行,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逐步推进,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工程为基,全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

  ——保供水安全。10年来,供水能力显著提升。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中线京石段实现向北京应急供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实现从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全国新增供水能力600多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

  ——保粮食安全。10年来,农田水利基础不断夯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5亿亩,以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农田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为实现全国粮食产量“八连增”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保生态安全。10年来,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和调水调沙,保障了黄河干流连续13年不断流;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结束了下游干涸近30年的历史;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了治理区生态向好的历史性转变……

  10年,水利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中国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惠民生——  

  民生水利投资占62.4%,优先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水利问题

  “山沟沟泉水一点点流,提起个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吃水贵如油……”一曲民谣唱出了山区农民吃水难的辛酸。

  “修池建窖打水井,清水甘甜润民心;饮水解困及时雨,喝口甘泉颂党恩。”这是四川省通江县七星村村民贴在村供水站门上的对联。村民张成元说:“告别苦咸水,喝上自来水,农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这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一个缩影,也是民生水利建设的见证。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关乎百姓的生命健康,关乎百姓的幸福指数。10年来,民生水利的理念化成全行业的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从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标准上惠及亿万群众。

  民生优先,舍得真金白银。10年来,中央水利建设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涉及民生水利的投资比重占到62.4%。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种制度安排,每一次规划部署,都融入暖暖的民生情怀——

  尽早让农民喝上放心水。10年来,从广袤的西北农村,到辽阔的黄淮海平原,在饮水不安全的各个角落,3.26亿农村人口告别饮水难,舒展了笑颜。全国集中式供水工程人口受益比例达到63%。

  瞄准防洪薄弱环节攻坚克难。10年来,1.4万多座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保障了水库下游3.66亿人、上千座县级以上城市的安全;完成2000多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在2058个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初步建成了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03亿元,加强小农水建设,维修改造塘坝5.3万处,整治渠道36.4万公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38亿多斤,被农民称为“民心工程”。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让土地增绿、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10年来,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3100多万亩,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

  告别砍柴烧火。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累计有159个项目建成发电,解决了31.8万户、120多万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面积 500万亩,恢复了青山绿水,改善了人居环境。

  ……

  清泉福水润民心,民生水利的阳光照耀广袤大地。这十年,成为亿万群众得实惠最多的10年。

  谋长远——  

  深化改革,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注入发展新活力

  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入机制……新时期,水利发展面临着一道道绕不开、躲不过的难题,改革时不我待!

  迎难而上。既要顾当前,又要谋长远,为子孙后代留出生存发展空间。10年来水利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破解水资源瓶颈,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务院出台意见,将这一制度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目前,25条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技术方案基本完成。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各试点地区严守“三条红线”,强势推进。山东省一年间用水量减少51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61%,农业用水保持零增长。

  转变用水方式,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10年来,全国开展了100个国家级和20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带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试点,宁夏5年来用水总量减少5.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从1274立方米下降到651立方米,成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解。

  破解投入难题,水利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健全。10年来,中央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尤其是2011年,中央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破解工程管理难题,重点改革不断突破。10年来,全国大中型水管单位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落实“两费”150亿元;建立乡镇或流域水利站2.6万个,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7.8万个,建成各级抗旱服务队14064支,“三驾马车”推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改革注入活力。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大改革,大发展,人水和谐成为主旋律。

  10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从469立方米下降到22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8%,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0.5。

  10年来,全国用水总量实现微增长,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

  站在新起点,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已开启。承载新使命,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卷普惠亿万人民的水利现代化蓝图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记者 赵永平 陈仁泽)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0日 08:59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