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浙江日报俞佳友:脚沾泥巴做新闻 自有芬芳扑面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十八大代表风采录)脚沾泥巴做新闻 自有芬芳扑面来——记浙江日报记者俞佳友

  38岁的俞佳友,自言“农民的儿子,如今一小记”。他乐为农民写稿,善助农民脱贫。同事夸他说:“脚沾泥巴做新闻,自有芬芳扑面来。”

  俞佳友是江西人,当过兵,做过通讯员。34岁,他考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当记者。在城市里,他的穿着与谈吐都显得很不“洋气”。妻子曾想给他添置点体面的“行头”,却总被拒绝——“衣服穿得干净就好,做记者就是要普通一点。”

  有实习生说:“俞老师看上去就像农村来的。”可正是山里人的这股劲,让他写出的稿子独具魅力。

  2007年钱江潮发生卷人事件,记者被安排撤离后,俞佳友在打捞现场仍然蹲守两天两夜,做出6个版的独家报道。2008年初杭州遭遇严重冰雪灾害,他从家中踏雪徒步6小时到报社,一路走一路采访,写出的稿子很生动。

  2008年12月,浙报集团公开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俞佳友第一个报名并当选。得知自己要去的青田县万阜乡是一个贫困山乡、近万名村民散居在山上时,为了“抢”为乡亲们做事的时间,他开着私家车下了乡。

  有的村没通水泥路,俞佳友就背上方便面和水,早晨5点出发,翻过十几座山、走上5个多小时,访问村民返回乡里已是深夜。最初半年里,他走访了在家的村民后,心里不是滋味,“这里的日子不比我老家江西农村”。

  “捐点钱,只能让人暂时告别贫穷。要让村民年年有钱赚,还是走适合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俞佳友判断,没有工业的万阜乡空气清新,适合种高山蔬菜。他开着车,挨家挨户送蔬菜种苗。

  俞佳友和乡干部一趟趟跑杭州,申请高山蔬菜进超市所需的条形码,设计并注册了“刘基菜园”商标。他联系加工商,在意大利开了第一家万阜干菜销售店。他还在《浙江日报》上发表大量报道,并通过网络销售高山菜。

  如今,万阜乡的高山蔬菜成为温州市“菜篮子”后方基地。万阜乡党委书记章平说,预计2012年高山蔬菜可为全乡村民带来1500万元收入,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比4年前翻了一番。

  做农村工作指导员没有写稿任务,可在万阜乡的两年多时间里,俞佳友记满了9个采访本,利用晚上时间写稿,发了230余篇稿件。他还帮乡里的学校募集70多万元,建起操场、图书馆和电脑室。

  在万阜乡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私家车跑了7万多公里,轮胎换了十几个,是利用率极高的“公交车”——雪天接送孩子,送过孕妇去县城生产,送过想养殖小龙虾的村民去邻县学技术,客串过迎娶新娘的“婚车”……

  俞佳友下乡一年期满时,村民代表从山里赶到省城,将联名信递送给浙报集团党委,恳求他再留一年。2011年6月,乡亲们尽管舍不得,但也不好意思再留俞佳友了。

  回到省城的俞佳友成了报社记者部副主任,可他依旧为乡亲们做事。浙报集团抽调年轻优秀骨干记者,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并在报上推出“佳友民情快车”专栏。

  一年多来,“佳友民情快车”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挖掘新闻点,刊发170多组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解决了40多万群众喝水难、卖桃难、卖菜难、卖粮难、看病难等难题,还发动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捐款近3000万元。

  俞佳友领衔报道的《那双手,不忍多看——关注大山深处空巢老人洗衣难》刊发后,帮助山区一万多名空巢老人解决了洗衣难问题;《妈妈,你不要走远——关注留守儿童母亲在家门口找工作》刊发后,2000多名留守儿童母亲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谁为那杯水保温——关注环卫工人工作间隙的喝水问题》刊发后,让宁波3万多名环卫工人工作间隙喝到了热水……

  “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根。当看到我的报道对象,特别是困难群众开始摆脱困境,我就感到很幸福。”俞佳友说。(记者余靖静)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3日 06:34 来源:新华网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