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焦点访谈]国庆的礼物(三)光影写春秋

微信扫一扫 ×

  国庆节到了,电影大片也来了,人们常把针对国庆节档期上映的电影或其他影视作品,叫做国庆献礼片。在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影片人们耳熟能详。像东方红、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等,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真实的历史,也给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 

  开启中国电影业新时代 

  1950年国庆前夕,一部名叫《钢铁战士》的故事影片开始在全国公映,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国庆献礼影片。这部影片是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开拍的时间是1949年年底。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新中国电影业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只有长春和上海两个电影基地,不仅生产能力十分有限,专业队伍也是刚刚组建,《钢铁战士》这个剧组的演员就都是从野战部队文工团挑选的,所有的人都没有拍过电影。 

  虽然处在摇篮时期,很多方面还很稚嫩,但是新中国电影却显示出了勃勃生机。那年国庆之后,在全国26个城市举办了“国有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钢铁战士》《白毛女》等20多部故事片和纪录片参加展映。尽管数量不多,却是电影人献给新中国的一份厚礼,也开启了中国电影业新的时代。 

  1965年的国庆节,因为一部影片的放映而变得色彩斑斓,这部影片就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部影片通过歌舞、戏剧、朗诵等表演形式,刻画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 

  实际上《东方红》是专门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的一台晚会,演职人员多达3500多人。1964年10月2日开始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连演14场,场场爆满。 

  这台大型晚会大获成功,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台晚会,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将这台晚会拍成电影,以电影的表现形式,如实纪录这台精彩的演出。此时,中国电影业经过17年的发展,生产能力和创作力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当时我国还不能自己生产彩色胶片,周恩来总理专门安排外贸部门用外汇在国外购买彩色胶片,以保证电影的拍摄质量。最后摄制组花了三个月时间拍摄完成了一部彩色宽银幕和一部彩色普通银幕的《东方红》,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东方红》的成功摄制,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电影业发展水平的写照。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末,新中国迎来40华诞。献礼影片《开国大典》上映后引起了不同以往的反响。《开国大典》展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社会变革中130多位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命运。人们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看到了与以往印象中截然不同的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形象。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深化,反映在电影创作上,则是尽可能地摈弃过去在塑造人物时的那种概念化、模式化的方式。《开国大典》开创了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先河,无论在人物刻画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建国大业》是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影片,影片一上映,立即在全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对观众来说,这部影片与过去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片中那100多位著名历史人物的扮演者不再是特型演员,而是人们熟悉的当红明星。这些观众喜欢的明星们的加盟,成为这部影片争取票房的因素之一。 

  用产业的观点和市场的观点来拍电影,这是观念的根本改变。而这种变化,源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这场变革给电影业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电影生产全面实现了市场化和产业化。《建国大业》在拍摄的时候,从立项到投资以及营销都完全按商业化运作。虽然与《开国大典》一样是“国家级”的献礼片,但是与《开国大典》全部是国有投资不同的是,《建国大业》是商业融资。 

  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观点来拍摄献礼影片,让制片方尝到了甜头。《建国大业》在获得观众好评的同时,总共获得了4亿多人民币的票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今年的国庆,虽然不是逢五逢十的大庆之年,但是电影市场依然火爆,国产电影成为各个院线的主角。目前我国电影的年生产量已经由本世纪初的100余部,发展为700多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到今年九月份为止,今年的票房更是突破了1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去年的全年票房,今年的票房将会再创新高。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4日 20:12      来源:央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