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八大代表王亚非:要让重庆演艺更加辉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王亚非。(资料图片)

  预计到明年,重庆国际马戏城主体工程就要竣工了。9月21日,党的十八大代表、重庆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亚非对记者说,马戏城对重庆杂技意义重大。她想让那里每天都有杂技上演,让世界各地的杂技团都到重庆来演出,让重庆杂技团和外国杂技团合排一台节目……

  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王亚非又有了新的想法:“我要让重庆演艺更加辉煌!”

  从舞蹈演员到舞蹈老师、杂技编导、杂技团团长,王亚非与杂技结下了半生缘。她以独特的编导手法,从一位非杂技专业的艺术家成为了杂技艺术中的顶梁柱,为杂技的艺术化发展和中国杂技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编导现在已成为杂技团的一个专门职业,也是全国杂技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奖项。

  从事杂技编导工作30余年,王亚非编导的作品获奖无数,《舞流星》、《感——倒立组合》、《红舞鞋》、《花木兰》等,将重庆杂技艺术带向了世界。其中,仅《花木兰》在法国就完成了1000多场巡演,几乎场场爆满。“最多时台下坐了6000余名观众,那种自豪感,我无法用语言形容。”王亚非说。

  舞蹈演员出身的王亚非明白,市场决定着杂技这门艺术的死活。虽然杂技在市场开发上起步较早,但由于演出市场竞争激烈,杂技团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在她的带领下,杂技团转变观念自寻出路,发挥中国特色文化的优势,主动适应国外市场需求。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亚非决定创排杂技剧《花木兰》。2011年,经过数百次修改,剧目终于排好,眼看就能到法国商演,前来审核的法国演出市场“大腕”阿兰·巴士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你们的节目很好,但法国观众可能看不懂。”

  王亚非和演员们一起改节目。法国观众不熟悉中国文化,他们狠下心剪掉讲故事的环节,填充新的充满视觉冲击的表演。

  两个月中,一个多小时的剧目平均每天要排近10遍,演员站台的位置变了又变,仅背景音乐就改了30多次。好多演员为了便于第二天早起排演,晚上加班后不回家,选择在宿舍里休息。

  2011年9月,新版《花木兰》录像带被寄往法国。这一次,阿兰·巴士大为赞叹:“节目太好了,我们可以合作!”

  努力并没有因此停止。什么样的海报,才能让法国观众看一眼就心动?法国演出商绞尽脑汁。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大家想到了圣女贞德。海报中,圣女贞德的剪影后面,是中国的楼宇和城墙,寓意花木兰就是中国版的圣女贞德,“连小孩都能看懂。”王亚非说。

  《花木兰》在法国获得巨大成功,营销功不可没。此后,为了适应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观众的观赏习惯和偏好,王亚非又带领大家将《花木兰》改编出国内版、美国版、欧洲版等5个版本。就在记者采访她那天,重庆杂技艺术团《花木兰》剧组的演员们仍在美国巡演。

  王亚非认为,中国的杂技演出,国际国内市场同等重要。有了演艺集团的大力支撑,有了重庆国际马戏城这个平台,重庆演出市场将更加活跃;以重庆杂技这张文化名片为首的演出队伍,更能带给观众丰富的精神生活;整合后的重庆演艺,定能走出重庆,走向世界,树立重庆文化的对外形象。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8日 14:43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