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杨培增:用“生命”治病 为患者拨亮眼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0月8日,杨培增在翻阅病历资料。

  新华社记者

  陈 诚摄

  本报记者 冉瑞成

  杨培增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重庆市眼科研究所所长。他从事葡萄膜炎临床工作20多年,接待患者万余人。

  9月27日,正值杨培增教授坐诊,记者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看到,诊室前坐满了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

  重庆渝北区的罗先生,今年6月4日那天一只眼睛突然失明,他找到了杨教授,经过4次治疗,现已基本痊愈,27日是来复查的。罗先生告诉记者,早上7点多他就过来排队了,下午4点多钟在诊室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没见他有丝毫的着急,他说,“杨教授会把挂的号全都看完,不用着急!”从值班医生那里获悉,今天找杨教授的病人不算太多,但也达90多人,平时日均100多人。看着桌子上叠放的病历,值班医生说,“杨教授今晚最早也得10点才能看完!”

  国外的患者也慕名而来。一位来自土耳其的患者不但患有葡萄膜炎,腿部还有两个直径为5厘米的溃疡,在本国治疗5年都未见效。杨培增为其治疗两个月后,久治未愈的溃疡奇迹般愈合了,葡萄膜炎也得到了控制。

  杨培增给病人诊断时,总会写下两份病历,一份由病人保存,一份自己留下。1990年至今,已有上万份病历保存在他的办公室和书房。他说,“病历是医生的宝贵财富,很多诊断都是从问病史开始的,更多地掌握疾病信息,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出结论,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一次他患肠胃炎,一整天没有进食,同事们劝他不要上门诊了,可他说,患者从全国各地前来就诊,已经等了几天,他们都非常着急。就这样,他强忍着病痛为患者诊治,直到晚上7点多自己才去输液。

  “一个好医生应该将自己的生命倾注在为患者治病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杨培增说。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致盲眼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和类型多达100余种,全国患者多达300万人至500万人,对它的诊断和治疗却是我国眼科最薄弱的领域。杨培增1994年赴荷兰国家眼科研究所进修,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面对国际上知名眼科机构的留任邀请,他坚定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眼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回国后,杨培增率领课题组对葡萄膜炎从分子、基因及整体水平进行了长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掌握了我国常见的葡萄膜炎病因、类型及致盲规律,并根据我国病人的临床特点制订了一系列治疗方案,挽救了数以万计的葡萄膜炎患者,被誉为“中国葡萄膜炎诊治第一人”。

  杨培增说,医生治病有4个层次:用药物、手术刀或其他仪器设备治病为第一层次;用“脑”治病为第二层次;用“心”治病为第三层次;用“生命”治病为第四层次。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0日 09:44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汪蛟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