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上海世博合力续写文明传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上海世博会结束迄今已两年,大批世博人都离开了曾经的岗位,开始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但只要说起世博,每个人的眼睛,瞬间变得那么明亮——

  这一被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赞为“世博会历史上里程碑”的盛会,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参展规模最大,共有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参展;参观人数最多,超过7308万人次;首次创设城市最佳实践区,同步推出网上世博会等。

  “世博人在世博期间,是奉献每一天,拼搏每一天,同时也是享受每一天。”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原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说。

  “世博会让我们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无数的不眠之夜,无数的努力和付出。”两年后,重温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总裁、原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丁浩感慨。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在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土地上,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难忘的记忆。

  调研15万人次,掐秒算出“世博厕所”布局;为给中国馆披上纯正“中国红”,从84种红色中选出64种红色做样板

  谈话从一个令人讶异的小细节开始。“不如就谈谈世博的厕所吧。”洪浩这样开始了他的讲述。

  无独有偶,至今仍坚守在世博岗位上的丁浩,首先谈的也是这个细节。

  “世博目标客流是7000万人次。按184天来算,平均每天38万人次,而极端高峰在园客流达85万。”丁浩回忆,“这么多人,厕所问题必须解决。”此前,上海派了不少专业团队,赴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参观学习,发现无论是哪届世博会,“如厕难”都是一大管理难题——爱知世博会上女厕所等待时间最长的足有两小时。

  该怎么科学设置世博园区内的公共设施?光是一个厕所,上海世博局就组织工作人员,分赴上海中心城区各个公共厕所,如人民广场、上海火车站等地,守在门外,掐着秒表,计算如厕时间,累计调研15万人次,采集了3万多个数据。预设间隔、留出余量、打上高峰系数,周全考虑种种情况——上海世博园内最终安放12600多个厕位,男女厕位比为1∶2.5,成功破解了游客如厕难的问题,即便是园区迎来高峰客流时,也未出现长时间排队的场面。

  上海世博会运营期间,丁浩分管的工作就包括厕所。这位曾经的卢浦大桥建设指挥者、上海建交委副主任,天天盯着厕所管理报表,龙头坏了立刻修,漏水堵塞当天解决,确保厕所使用率满负荷。“参观者可能没注意到,世博会的厕所除了勤保洁,还采用了负压的技术,50厘米高处有强排风装置,所以厕所基本没什么味道。”丁浩介绍。

  上海世博会崇尚科学、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精神,令国际社会叹服。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在厕所设置上就借鉴了上海世博会经验。

  这样实事求是、科学办博的案例,在上海世博会上不胜枚举。为了给中国馆披上纯正的“中国红”,组织者先从84种红色中选出64种红色做样板,最终再筛选出其中的7种“上色”;为了方便游客,保持园区整洁,组织者在重点场馆排队区的隔离栏挂上垃圾袋,袋子颜色也精挑细选,把黑色改为绿色、白色,和周围设施融为一体,变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试运行曾经“狼狈不堪”,“办一天世博,就要改进一天工作”,最终经受住最高峰一日百万客流的考验

  上海市的领导曾用“狼狈不堪”来形容上海世博会的试运行。

  当时共组织过6场试运行,但2010年4月20日的首场试运行并不成功,甚至被外界形容为设施不完善、管理不精细、服务不到位。针对试运行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都亲自关心过问,并明确提出办博最重要的作风是实事求是,正视问题,不埋怨、不急躁、不掩饰,一件事一件事解决。也因此,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办一天世博,就要改进一天工作”的口号。

  “不紧张是不现实的。那天确实给我们震动很大,但问题来了,就必须正视并积极解决,绝不能做鸵鸟。”洪浩回忆起试运行时的情形,“为什么短短十天运营就逐步正常?因为我们闻过则喜,见过即改。”

  找问题、找差距,逐步成为世博运营管理的文化。这种可贵的文化,令世博服务天天进步。光是应对高温,世博组织者就先后想出了搭建遮阳棚、加装冷气扇、实施喷雾降温、排队现场放冰块等各种办法,提升服务游客的水平。

  世博运营的进步凝聚了所有办博人员的智慧。每晚9点,组织者都会举行运营视频会,把当天各片区服务上的新点子、好点子向全园区推荐。“10万世博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世博园区一天一个样。”洪浩感慨道,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过程,就是一个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的过程。

  当年10月16日,上海世博会迎来了惊人的103万人次大客流。“那天是周六,前段时间客流就已经很高了,负责客流预测的部门报告指挥部,大客流一定会来的。”10月15日晚,世博局领导挨个给片区负责人打电话,并要求安保部长明天要第一个到岗。实际上,安保的同志们当晚已经上岗。

  第二天,大客流果真来了。103万人次入园,最高在园人数85万。这意味着,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整个成了参观者的海洋。但组织者的头脑清醒而冷静,作为园区总指挥的杨雄坐镇运营指挥中心,统筹协调,沉着应对。世博局负责人也深入各片区一线指挥。更重要的是,组织者未雨绸缪,早在9月份就启动了园区运营的“三找三定”工作,即“找差距、找问题、找隐患,定措施、定责任、定期限”,在应对极端大客流的安保、志愿者等人力配备、设施保障、餐饮供应、交通组织、宣传引导等方面都做了充分准备,制定了详细预案,使得园区顺利度过了百万客流的考验。

  “那天也奇怪。园区110接警比平日少了一半,120急救也减少了2/3。”丁浩是当天的总值班,他说,那天自己很有底气,“我们经历了那么多高峰日,那么多考验,有那么多细节上的改善,都感觉这一天问题不大。”10万办博人都憋着一股劲,全力以赴,“准备了这么久,大考终于来了,一定要考出个好分数!”

  这是一次奇迹!当天的世博园,可能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卢森堡馆馆长感慨,他这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多人。要知道,卢森堡整个国家的人口,还不及这天入园人次的一半。

  后世博时代,世博园引领上海未来发展,世博会中国馆变身为特大型美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

  “如果我在今天这个岗位上退休,从2000年做卢浦大桥项目开始,算来我将在世博园这片区域工作整整20年。”丁浩感慨,建设行业的人,一般要到四面八方、世界各地行走,而自己是“跟世博特别有缘。”

  “上海世博会,真正起到了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多了解世界的作用。”丁浩感慨。从2007年来到世博局,丁浩出访过很多举办过世博会的发达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上海世博会前,说实话,我感觉他们还是低看我们的,觉得我们不行。世博会以后再回访,感觉这些同行除了尊敬,还是尊敬。个个竖起大拇指,上海世博会了不起,中国了不起!”丁浩激动地说。

  世博闭幕后,组织者曾回访过参展方之一的以色列,以色列馆副馆长回忆起上海世博会的日日夜夜,讲着讲着就哽咽了,这位以色列人感慨,在上海的184天,是他人生当中最难忘的经历。

  上海世博会以色列总代表曾向世博局的一位负责人说:“原来我们来参加上海世博会,是有所顾忌的。我们想你们可能会采取强硬的管理手段,我们好几个参展方都做好了应对准备。事实证明我们错了,你们这种热情周到的服务,充分听取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的制度和作风,让我们钦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变化,看到了上海的文明程度。”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海世博会,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项目不是世博局的项目,不是上海的项目,而是为国家、为民族做的项目。”丁浩感慨,“像我们做工程的人,一个项目直接跟国家、跟民族挂钩的很少,世博会这个项目,我们真的特别珍惜,也做得特别用心。”

  洪浩最喜欢天天穿行在世博园内。“那是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我们不要老想着过去的事情。”他说,世博结束时,自己心情很平静,“世博结束了,让我们面对新的开始”。

  2011年春节后,后世博开发建设正式启动。作为相关负责人,丁浩这样描述:“世博园区是国际社会都瞩目的一块区域,大家都在关心它的后续发展。我认为,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功能的形成,应该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我们的目标是要在今后二三十年引领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年10月1日,先后接待了近1700万观众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变身为特大型美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正式开馆试展。而由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建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于10月1日同时开馆试展。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5日 04:1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