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何玉林:老教授的N个“新对象”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何玉林与学生交流。(记者 彭瑜 摄)

   9月26日,何玉林当着学生的面宣布,下一个研究课题将由单纯的风能、光能发电转向储蓄能量的二次能源研发。

  “老教授又有‘新对象’了!”学生们都说,66岁的何玉林在学术的道路上,永不停歇,不停地换着“新对象”。

  何玉林毕业于重庆大学冶金机械专业,1969年留校。但学校安排的教学专业不对口:基础教学。这是他第一次调整“对象”。到了后来,何老又服从需要调整了“对象”:从事机械制图教学。

  当国内还在手工制图时,国外已经开始计算机图形制作了。这一次,何玉林主动换了“新对象”——自学计算机图形学。

  那时,重庆大学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工作之余何老就去蹭课,学程序设计、结构原理等,休息时还守住邻居家一台黑白电视收看计算机教学节目。

  程序会设计了,究竟对不对还得上机调试。那时,重庆大学仅有电子管、晶体管计算机,不能进行计算机制图。

  怎么办?何玉林只能舍近求远,自费到成都飞机公司的小型计算机上演练。每次晚上7点出发,在火车上颠簸12小时,凌晨赶到飞机公司,在微机室里一泡就是一整天。

  两年,何玉林在成渝铁路上跑了20多次,图形程序包、机械制图等成果被他写进了教材,重庆大学的计算机绘图、工程制图课程因此在国内较早开设。2003年,何玉林负责的《工程制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他负责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既要坚守教室,还要放眼时代。”何玉林不仅搞教学,还坚持搞科研,要让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

  进入21世纪,新能源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风力发电又成为何老的“新对象”。企业最初做风电,都是采取引进技术、买图纸、联合设计等方式,但最核心的技术却拿不到,卖一台设备的利润都被掌握核心技术的老外赚去了。

  何玉林介绍,风力发电的风轮重五六吨,高80米,一个风电装备安装完毕后,叶片对风能利用高不高、能不能发出更多的电都要不停地调试,风轮从80米高的地方一拆一装,吊装费用就花了70余万元。

  如何让风轮的安装一次成功?让真正的利润留在我们手里?何玉林承担了风力发电机组系统改进关键技术项目研究,依托计算机辅助工程进行系统建模做仿真分析。

  几年攻关,何玉林终于让风轮上架一次成功。

  如今,年过六旬的老教授还在不断更新着“新对象”。家具企业需要板式家具设计软件,何玉林就研发出F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摩托车、汽车需要设计软件,何玉林又研发出图形软件。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对象。”何玉林说,学术、科研永远没有停歇的一天,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开拓自己的新领域。(记者 彭瑜)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6日 19:21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