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宋畔村:科学种粮收成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金秋时节,正宁县西坡乡宋畔村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金灿灿的玉米堆满地头,沉甸甸的糜谷笑弯了腰,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宋畔村可是有名的优质专用小麦示范村、小麦育种基地,怎么不见一块收过的麦田呢?见记者有疑问,村民杨志华笑了,他告诉记者,除过玉米地是去年预留的倒茬地块外,其他所有作物几乎都是麦收后回茬的。“现在寸土寸金,麦子收割后,都精打细算地种上一个短季的秋粮,谁也不愿意让土地闲着”。

  杨志华是全国农业科技示范户,在他家的仓房里,记者看到,新收的优质专用小麦整齐码垛在一起,足足挤满了两面墙。面对记者采访,老杨算了一下全年的增产增收账:8亩小麦总产2830公斤,按照优质小麦种子售价每公斤2元计算,收入5600元;麦收后回茬糜子、豆类作物收入2800元;玉米等经济作物又可收入近3000元。此外,他用四轮拖拉机跑运输、打零工,加上猪、鸡等家禽收入又有5200元。

  听村干部介绍,宋畔村一组的杨银房今年种了近6亩新品种小麦,亩产高达504.5公斤,创全县最高。我们决定去他家看一看。杨银房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以前对乡上推广的农业实用新技术不但不感兴趣,还有抵触情绪。2005年,村上示范推广小麦高产新品种“苏引10号”,由于这种小麦喜阳光,按照种植技术要求,每亩只能下籽18—20斤,可杨银房怕抓不住苗,便偷偷按每亩40斤下籽,结果当年亩产减少了40多公斤。此后,当技术指导员在每个生产环节组织培训时,他都踊跃参加,反复询问,详细记载小麦长势,与技术人员交流探讨小麦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自家的土地上带头运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技术新品种。2007年,他种植的4.7亩苏引10号,亩产高达380公斤,2.5亩冬丰一号,平均亩产350公斤,单产增长了17.2%。今年秋播时,他又打算率先种植新品种小麦“9086”7亩,计划做到深耕精播。

  采访中,宋畔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从2003年被列入优质专用小麦示范村后,宋畔村先后引进推广三墒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等农业实用新技术11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8个。据县农技中心实地测产,该村去年种植的冬小麦平均亩产313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高27.4%。(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师正伟)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17:45 来源:甘肃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