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33年守护诠释巡线人生

——记国家电网桦甸供电分公司工人吕清森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吕清森在巡线途中记笔记。本报记者 祝大伟摄

  在吉林海拔最高、环境最差、巡护难度最大的66千伏输电线路上,他巡线的脚步33年来从未停过,累计行程超过8万公里,发现缺陷5308件,为企业和用户减少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他就是国家电网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站工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巡线神鹰”的吕清森。

  不畏艰辛 一心坚守

  吕清森巡护的输电线路叫“红白线”(红石镇至白山镇),这条线路穿梭在长白山余脉的深山林海间,全线47公里,有179个基杆塔。

  一架望远镜,一个工具袋,一个发白的背包和一个绿色的水壶就是吕清森巡线用的全部“家当”。每个月,吕清森都得背着工具、食物和水,负重十几斤,巡护一遍线路,一次全程巡护要步行200多公里,翻过86个山头。

  秋高气爽的10月是巡线的好时候。但是山里没有路,到处被厚厚的秋叶覆盖,加上泥土湿滑、山坡陡峭,吕清森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上面,老是打滑。

  山路难行,但吕清森坚定地走了下来。在这条线路上经历的风霜雨雪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一个人巡线,曾在深山过夜,曾路遇黑熊,曾在零下38摄氏度的低温下持续作业,双手曾冻得像螺丝疙瘩一样,碰到铁架子叮当作响,险些截肢。

  由于在线上忙着处理紧急故障,吕清森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沿线老乡需要帮忙查找线路故障时,他却总能及时赶到。

  “‘红白线’像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看着他不断‘健康成长’,我打心眼儿里高兴。”吕清森说。

  不惧枯燥 苦心钻研

  巡线途中,吕清森不断用望远镜查看线路,还要爬上塔架逐一检查上面的螺丝。这样的工作看起来简单枯燥,而吕清森却干出了“大学问”,成了“红白线”上的“活地图”。

  这么多年巡线下来,初中毕业的吕清森记了几十本巡线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线路的塔号、村屯地界、覆冰现象……根据铁塔结构、导线走向等特点,他将“红白线”划分为9个重点巡护段,确保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找到故障点。

  有一次处理断股缺陷时,几个检修人员将导线用手捋了好几遍都没找到断股点。而吕清森通过查看现场地形、观测距离,两分钟就找到了导线断股点。在场的检修同事不禁叹服:“巡线神鹰”真是名不虚传。

  为了看护好电力系统的“大动脉”,吕清森花了几十年琢磨雷害、风害、电杆裂纹等问题,为研究铝导线受热的颜色变化,甚至烧坏了家里的铝勺子、铝锅。

  就是靠这股子钻研劲,吕清森总结出“采光巡线法”、“‘之’字形行走巡视法”、“风力风向观测法”等巡视方法,保证了“红白线”的安全运行。如今,“吕清森巡线法”已在吉林供电公司全面推广。

  面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诸多荣誉,吕清森的信念却是这样简单:“组织上交给我的事,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做好。”(记者 祝大伟)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8日 04:3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