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我助学 我快乐

——记山西晋城高平市伯方村农民毕腊英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没想到能被选为十八大代表。十八大就要召开了,这可是咱党和国家的大事,我天天都在盼着这一天。我能力不大,得加倍努力,养好我的猪,把捐资助学这个事做得更好。”9月14日,正在猪舍忙碌的毕腊英一见到记者,就道出了她朴实的心声。

  毕腊英是山西晋城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农民,一家4口人,种着6亩地,养90多头猪。她每天四五点起床,磨粉、过滤、沉淀、烘干、浸泡、拌食、饲喂,直到夜深人静时才能干完。几十年,天天如此。早些年一年收入两三万元,近些年每年能收入五六万元。

  收入不算多,但她觉得人没文化不行。有文化对事情的理解就不一样,能给国家做更多的事,所以她就坚持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从1992年开始,她先后在山西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设立了“毕生才教育奖励基金会”,在高平市教育局设立了“毕腊英教育基金会”,在村学校设立了“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会”,在寺庄镇中学设立“腊英助学”基金,用来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以及帮助那些贫困学生。20年来已奖励教师680多名,奖励三好学生和资助贫困生800多名,累计为教育事业捐资30多万元。

  她说,她一个普通农民,和那些捐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人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她要尽全力,养好猪,用攒下的钱捐助更多的孩子学文化。

  有人问她,你把自己的辛苦钱全部捐出去,你怎么生活?她说:“咱是农村人,不讲究吃穿,也不讲究住。”

  从开始扶贫助学以来,她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家里也没添置过一件高档的家具。1997年10月到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扶贫贡献奖”会议,她花了198元买了一件生平最贵的红西服,也只有在开会时才拿出来穿。

  她说她没多少学识,但有力气,有爱心,心甘情愿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她感到很快乐,并希望她的行动能唤起更多人的爱心,让所有需要救助的孩子都能获得上学的机会。

  对捐资助教这件事,有赞许的,也有笑话她傻的。但她说她不在乎,因为她认为这件事不是买卖,是事业。更何况,她家是靠党的富民政策才走上富裕道路的,捐资助学理所应当。

  最后,她笑着说,她没穿过漂亮的衣服,没理过时髦的发型,没进过豪华的饭店,没一张大额的存单,但她不后悔,因为她有满满一箱子的荣誉证书、奖章和奖杯。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就一个愿望: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记者 刘亮明)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2日 04:0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