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科学发展铸辉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辉煌十年,从考验开始。

  2003年3月,中国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重大,世界关注。疫情让中国人清晰地意识到,在高速高效的发展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让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让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个新词开始高频出现——“科学发展观”,此后十年,这个词语更成为观察中国、解码中国的路径。

  总量跃居全球第二

  经济奇迹举世瞩目

  2011年2月14日,日本官方公布:其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中国。这让世界发现,中国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十年里,“中国奇迹”远非GDP数字。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到南水北调,从“天宫”对接、“蛟龙”探海到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海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风景独好,展现出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劲动力。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十年来不平凡的经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理论的价值。

  法律体系基本建成

  制度优势日益凸显

  200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十年里,中国政局稳定,改革稳健。从收容制度的终结到人权入宪,从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制度活力持续迸发,民主法治稳步推进。中国在政治制度上的坚持、探索、改革、创新,一步一步在历史与未来之间走出坚实的足迹。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正因为科学发展观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才有了人民群众日益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文化改革成果丰硕

  中华情怀浸润世界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启动;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很抽象,文化也很具体。看到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孔子与熙熙攘攘的人群融为一体,人们对中国形象走出国门、中华情怀浸润世界,便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真切的体验。从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到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从35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到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成为隆起的高地。

  保障体系逐渐完善

  以人为本温暖民生

  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95%以上,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保障房建设大规模推进,从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扩大就业到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民生投入,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年来,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面前,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改革发展成果才能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后劲十足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绿色GDP核算试点到环保问责制,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后劲十足。

  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随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概念被纳入到经济发展中来,科学发展观正引领着中国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展望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4日 06:2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