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张雪松:进口设备的“保健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张雪松正在研究高速动车组车体大部件附件安装位置。 吴可超摄

   张雪松,39岁,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铝合金厂高级技师。数百次修复进口大型数控设备,完成技改近百项,被誉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标杆”。曾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明天厂里还有好多事要处理,我现在就得回唐山。”9月19日下午4时许,刚刚参加完我省党的十八大代表履职学习研讨班的张雪松,急匆匆地往石家庄长途汽车站赶,“还能赶上最后一班车,夜里12点前就到了,不耽误明天的工作。”

  今年初,张雪松成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级劳模本科班的一名学生,参加为期两年的脱产学习。他心里一直装着工友们和自己安装维护的几十台数控设备。7月中旬一放暑假,他就天天往车间跑。“我工作习惯了,闲下来心里反倒不踏实。”

  这个暑假,张雪松带领数控设备维修团队,解决了多项数控设备维修和保养的疑难问题,并完成了4项技术创新。

  “外国专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行。”张雪松算了一笔账:请外国专家维修一小时要80欧元,从上飞机那一刻开始计费,飞上十几个小时到中国,啥都没干就得先付1万多元。铝合金车体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关键工序都由大型数控设备完成,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就可能造成整条生产线停产。所以张雪松总是说,维修是拖不得的急活儿。

  1992年,从唐山机车车辆技工学校毕业的张雪松进入唐车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凭借自己的拼劲,他先后在省、市各类比赛上夺得4个钳工状元。2005年,唐车公司引进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然而一个问题摆在了企业面前:厂里没人能维修这些引进的大型数控设备。当时,即便在全国,能维修数控设备的也是凤毛麟角。紧要关头,张雪松作出了一个让工友们看来相当意外的举动:“转行”搞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做进口设备的“保健医”。

  当时的张雪松连数控设备说明书都不能完全看懂,为尽快进入角色,他报名参加工厂的数控机床培训,自己花钱买来相关书籍自学,写下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他还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带领工友们完成了20多项工装设备技术改造,弥补了进口设备缺陷,保证了正常生产,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2009年,他获得河北省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第一名,“双料”状元自此得名。

  为了让更多工人掌握新技术,2010年,由张雪松牵头成立了我省第一个“金蓝领工作室”。工作室吸收了一百多名技师和技术能手,成立了13个工序固定生产小组和4个专项技术攻关小组。如今,这个工作室完成了百余项技术创新,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经过这次培训,我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党代表的责任和义务。”张雪松说,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紧盯新技术发展的前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创造更多的国内乃至世界第一。同时,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对年轻工人的培养,带出一支素质高、技能优、作风硬的动车先锋团队。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5日 17:21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