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毕世华:富民护边的领头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我的职责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毕世华

  红岩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城西北部,有5个村民小组直接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6.7公里。以前这里的群众日子并不富裕。2007年,红岩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18元;2011年,红岩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猛增到了4606元,5年增长了3倍多,村级经济实力也在全县名列前茅。

  如今走进红岩村,一幅现代化新农村的喜人景象呈现在面前:进村硬板路平整干净,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幢幢别墅式安居房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亮丽,屋院内安享晚年的老人面带笑容,顽皮的儿童在相互嬉戏……

  说起这么大的变化,村民们都异口同声地夸赞自己的领头人——党总支书记毕世华。

  2007年初,彝族汉子毕世华走马上任了。长期以来,这个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怎么办?没有经济的支撑,谈何民生保障,谈何新农村建设?”毕世华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坝区发展甘蔗,山区发展核桃,城郊培育三产,力求在结构调整上求突破。”毕世华和村班子成员讨论后,确定了致富增收新思路。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好红岩村有限的耕地资源,毕世华起早贪黑,不辞劳苦跑项目、找资金,改造低产田,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开初,毕世华到刷布厂自然村动员村民发展甘蔗产业,不想村民们抵触情绪较大。他们在自家的田间地头设立障碍,不让改造低产田地、修建蔗区道路的大型机械、工程队进入,村民宁愿种玉米也不愿意种甘蔗。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毕世华带领党员建起了560亩的甘蔗示范种植基地。示范基地当年种植当年见效,每亩甘蔗比种玉米增收了1000多元。看到种甘蔗比种玉米划算,刷布厂自然村的村民坐不住了,第二年,他们纷纷找到毕世华,要求帮助他们改造低产田地、修建蔗区道路,村民们发展甘蔗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到2011年,全自然村种植甘蔗26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甘蔗专业村,户均甘蔗收入达到了23000元,人均经济纯收入超过6000元。从2012年开始,毕世华带领全村全力打造咖啡、澳洲坚果、烤烟等新兴产业,使红岩村的小康之路更加坚实。

  日子好过了,但毕世华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个职责:“我家世代生活在边境上,守好了边境,就等于守好了我自己的家!”作为村里的界务管理员,他要负责中缅边界镇康段117号至121号界桩界务的管理和巡逻。为保证国境线的安全,他组建了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护村队,每天对国界进行巡逻,自已也坚持每周2至3次上国界巡查,5年里从未间断。同时,毕世华还组织党员投工投劳,对117号至118号界桩小鹿场河进行治理,沿界河修筑护堤90多米、种植界树5000多株,既保持界线走向清晰,又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边界水土流失,维护了祖国边境的安宁。

  现在的红岩村,家家有收入,人人有活干。毕世华算过一笔账:到2015年,红岩村村民仅靠甘蔗、核桃、咖啡、澳洲坚果、烤烟等五大产业,人均经济纯收入就可超过10000元,农村人将过上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记者 任维东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8日 04:2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