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孙素芬:农民的科技信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实习记者 高健

  她,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技信使”;她领导下的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被称为“科学致富的源泉”,并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同行的认可和赞誉。她就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孙素芬。25年来,她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为北京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京郊农村发展默默奉献。

  1986年孙素芬进入信息所,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足迹踏遍了京郊182个乡镇。

  正是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孙素芬发现了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过去农业技术的传播都是靠口口相传。农科院一个新成果出来,传到乡镇,再到村,最后到农民,周期太长。明明很好的成果,等传到农民手中有可能都过时了。”

  于是1999年孙素芬开始做起了农民远程教育,让新技术第一时间传到农民手里。“当时计算机网络刚刚普及,农村利用很少,我们就先考虑用卫星的方式,在县镇建卫星接收站。”这样,专家讲座,一项技术同一时间各乡镇农民都看得到,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京郊农村也开始普及。想到自身的资源优势,2003年,孙素芬带领她的团队,启动了“北京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建成了北京市第一个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中心数据总量达15T,相当于150个中型图书馆藏书量的动态数字农业信息仓库,成为北京地区农业信息最丰富的资源库。

  在入村了解农民需求时,孙素芬发现,在搞远程教育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农民课上跟老师学了技术,过几天在棚里又有了新问题,需要随时和专家联系。

  “农民手机的拥有率比电脑高,为什么不开通热线电话呢?”

  2009年,孙素芬发挥信息所技术、人才优势,落实集成服务理念,构建了集远程视频咨询诊断、电话语音咨询服务和网络在线答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远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了“12396北京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平台也在不断升级。“随着3G技术发展,我们还在考虑以后更多开放移动终端,让农民用手机,用iPad来学技术。”孙素芬告诉记者,今年年底,他们就将试验手机播放的“移动教室”,“如今农民的手机都有摄像头,可以拍了病株,发给专家诊断。”

  25年来,孙素芬在传播农业科技的道路上,不断在根据农民的需求调整着传播手段。“我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农民,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调研也是她心中重要的一课,“出发点一定是解决问题,要和乡镇的实际结合,否则工作就脱离了实际,没有针对性。”

  图为孙素芬(左)。

  记者 孙戉摄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0日 12:59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