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扎根草原的“好曼巴”

——记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0月30日,王万青在出诊的路上。张 锰摄

  从东海之滨的上海来到“天下黄河第一湾”的玛曲草原,王万青这个曾经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在苍茫草原上默默度过了40多个春秋,任岁月雕刻成了饱经沧桑的西北汉子。

  “我感谢草原人民教给了我人生的意义,感谢伟大祖国让我延续一个上海人的草原情怀……”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身的价值所在。40多年扎根草原,他全心全意为牧区群众祛除病痛,实现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人生追求,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曼巴”(“曼巴”在藏语中是医生之意)。

  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阿万仓乡还没有通公路,在茫茫草原上通行只能靠骑马或徒步。初到乡中心卫生院王万青大吃一惊:两间破旧的土坯房,最贵的医疗设备是血压计,缺医少药。当地群众全部是藏族,语言不通成为他诊疗工作的一大障碍。王万青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划,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不到半个月,办法奏效,王万青能独立看病了,这个汉族小伙子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很快与藏族同胞打成了一片。

  为了减轻牧民群众的病痛,王万青认识到光看病送药不够,还要让他们少得疾病、健康地生活。他一个人骑马完成了阿万仓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的普查摸底,完成了全乡牧民孩子的计划免疫。由于重视防疫,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传染病在阿万仓乡就已得到有效控制,惠及牧民群众1500多人。

  在玛曲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王曼巴救人”的故事。那是1984年的一天,有个名叫南美的10岁牧童被牛角顶穿了肚子,外露肠管都已变色。万分焦急的家人将奄奄一息的南美送到了乡卫生院。当时,南美的血压已经测不到了,必须立刻做手术,可乡卫生院根本不具备做手术的条件,如果转院救治,必须翻1座山、过7道河,如此折腾孩子性命难保。征得家长和乡领导同意后,王万青把两个办公桌拼在一起作为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上一把手电筒充当“无影灯”,为南美做了坏死肠管切除手术。术后10多天,南美开始进食。“孩子得救了!”一时间家长欣喜若狂,牧民奔走相告,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位神奇的“汉族曼巴”。

  像这样救人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在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王万青担任外科主任,主刀或参与主持过颅脑、颈、胸、腹、骨、妇产、五官科等各类手术数千例,有的手术还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的空白。一个个饱受病魔摧残甚至即将被吞噬的生命,在他的手术刀下重获新生。

  王万青刚到玛曲就积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此后10多年几乎年年写。他说,“一个人不能没有政治生命,我工作18年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给了我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而自己所做的这些工作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感恩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王万青还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其实我一直想念家乡上海。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记者 李琛奇)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2日 08:06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