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紧盯未来战场的科研尖兵

——记党的十八大代表、空军工程大学教授黄长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位于古都西安的白鹿原,因作家陈忠实的小说而闻名。如今,坐落在这里的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又出了一位军中名人。他,就是该校教授黄长强。

  黄长强,首届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首批空军级专家、总参陆航武器装备首席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4次,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010年,胡锦涛主席签署通令,为黄长强记一等功;今年,他又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每一次起跑,都是追踪前沿的渴望

  1993年,黄长强走上空军工程学院军械教研室主任的岗位。

  此时的军械教研室没有一项科研项目,更没有一笔科研经费,有的仅是500余本专业图书和2000元钱的外债。

  “等,则死路一条;闯,或许还有活路”。黄长强拿出自己多年的工资结余作路费,利用寒暑假寻访军械专业涉及的一线部队,调研论证科研立项。

  经过一番广泛调研,他了解到,武装直升机的武器装备亟待创新。为此,他带领教研室精心拟定了14个改装和研制项目,急赴陆航机关进行项目申请。

  陆航机关领导一眼便相中其中提高射击精度的项目,并要求黄长强尽快提供详细论证报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陆航机关决定立项,并拨给他5万元作为启动经费。黄长强幽默地说,这是我们团队的“第一桶金”。

  经过半年攻关,他和课题组的同志反复实验验证,终于找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使某型武装直升机的火箭射击精度提高了28%,大大提升了国产武装直升机的战斗力。

  某型运输直升机,需要加装武器系统。而该系统不是简单的拼装,更要解决武器系统操作、机弹结合等一系列难题。如果从国外引进,一架需要几百万元。巨额资金成为该型飞机战斗力形成的“拦路虎”。

  空军某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把武器系统设计任务交给了黄长强团队。当时只有32岁的黄长强,被任命为该武器系统设计师。

  那段时间,黄长强不仅和时间赛跑,也在和身体抗争。去北京参加方案评审会时,上火车前,他已经发烧至39度多,上火车后,他又烧至40度2。恰逢对面是一对中医夫妇,迅速为他进行了推拿治疗,烧退后,当得知黄长强是外出执行任务的军校教授时,他们感慨地说:“在你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坚强。”

  凭着这股干劲,黄长强如期完成任务。实弹靶试那天,为体验和掌握一手资料,黄长强主动请缨登机“陪打”。

  一系列“极限运动”让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黄长强呕吐不止。百余发火箭射出,黄长强从舷窗望去,足球场大小的目标顷刻间一片火海——全部覆盖目标,成功了!从此,这位身着“空军蓝”的教授,被不少武装直升机部队官兵称为“军械120”。

  每一次加速,都是履行使命的展示

  2000年,黄长强教授在国外学习。

  一次,黄长强开玩笑和国外专家说他们的电视机落后,只有8个频道、高低频调换时还要换线。国外专家反唇相讥,说他们对这些小事不在乎,只要卖给中国一枚某新型战机训练弹,就能换得一火车皮电视机。

  那一刻,黄长强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但他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外方卖给我们一枚某型训练弹数百万元,专用检测设备1000多万元,每架飞机百余万元的改装费;另有一种新型训练弹,多少钱都不卖,“弹”成了新型战机提升战斗力的“瓶颈”。

  “机不能被弹憋死!”回国后,黄长强横下一条心,一定要让战机挂上属于中国自己的导弹训练弹。

  黄长强遍访国内顶尖的科研单位,但一听说是研制导弹训练弹,因为风险大、经费不足、技术难点多,纷纷望而却步。

  无数次的奔波,无数次的游说。黄长强的诚意感动了一些科研单位,同时,他提出“强强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一起并肩作战,攻坚克难,汇成强大科研力量。

  2003年夏天,他们研制的某型空地导弹训练弹,终于等到联机试验的那一天。当时,南方正遭遇数十年不遇的高温天气,为不影响部队训练,他们只能利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的午休时间做训练弹与飞机的交联试验。这也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机场没有树木遮掩,热浪袭人,调试设备因太热而“罢工”,只好把设备放进开着空调的汽车里,课题组人员则在炎炎烈日之下,顶着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忙着测试。

  20余天的试飞结束。在技术鉴定会上,由3名院士牵头组成的评审会,给予训练弹高度评价——其总体技术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其中研制的某项装备达到国外同产品的先进水平。

  每一次超越,都是瞄准未来的闪光

  “大漠戈壁,零下23摄氏度,我们试飞的无人机空中停车,伞降在78公里以外的沙漠,越铁路、填壕沟、跨山脉,当距离飞机只有8公里时,一条河又阻挡住去路,狂奔150公里找到桥后,已至深夜,突然,车灯照亮的光束消失了,紧急下车才发现,车子已在深沟边缘……”黄长强讲起一次无人机野外试飞的遭遇。

  每当有人问黄长强后怕不?黄长强总是笑而不答。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黄长强和他的团队在无人机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也许有人不解,研究武器的黄长强团队怎能在无人机领域也成绩卓著?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黄长强总是处于冲刺状态,他从不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始终在不断超越自己。

  当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世界航空装备向无人化、隐身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的趋势发展时,敏锐的黄长强意识到,这个领域大有可为。

  经过不懈努力,黄长强带领团队在无人机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应用成果相继涌现,并研制成功了重大创新价值的特种性能高速无人机。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审后一致认为:“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们还创建了“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建立全国首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出中国该学科首批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空军工程大学张学义政委谈到黄长强的拼搏意义时说,军事科研必须瞄准战斗力生成的方向,用好昨天的成果搞好成果推广,用好今天的机会进行科研攻关,瞄准明天的战场做好预先研究,只有这样,中国空军才能向世界一流空军阔步迈进……

  黄长强的故事很多很多,其中一个令人动容——

  1986年,黄长强的父亲病逝,因工作原因未能给父亲尽孝的黄长强带着悲伤,将父亲的一捧骨灰带到了学院,埋在了学院后山白鹿原的一棵树下。从此,他的根便牢牢地扎在了白鹿原下的这所空军高等学府。遇到困难,他会向父亲倾诉;取得成果,他会向父亲报喜;需要加速冲刺,他也会把自己的决心悄悄地告诉父亲……

  “如果说我能为部队做点什么,我只有一颗赤诚的心,但只要这颗赤诚的心能让军队现代化事业前进一小步,那么,我愿意穷尽毕生精力去完成它!”

  每一次拼搏都叫“卓越”(短评)

  黄长强教授是中国军队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教育领域,他桃李满天下,培育出一批批精英;在科技领域,他功勋卓著,创造了一个个纪录。他的每一次起跑,都是追踪前沿的渴望;他的每一次加速,都是履行使命的展示;他的每一次超越,都是瞄准未来的闪光。有一个词叫“卓越”,用到他身上,应该说最合适!

  作为军队教育和科技工作者,黄长强瞄准的是未来战场,承担的是责任使命,渴望的是和平安宁。从他身上,分明可以看到中国军人的意志和力量、理想和追求、智慧和创造力。黄长强的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精神;黄长强的价值观,就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袁建达 聂世轩 任培林)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3日 04:0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