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大家谈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李冰代表

  构筑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石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要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参与。我国人口众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只有根据不同特点分类进行教育引导,汇集全民智慧和力量,才能使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坚持、重在落实。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要以文化如水、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舞人心、引领风尚,构筑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石。(本报记者 杜 榕整理)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代表

  凝练和培育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凝练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化为形影不离、无所不用的兴国之魂,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在改革发展的攻坚期、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建立共识、凝聚力量的必要性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建立共识须臾不可或缺的兴国之魂。但当前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对什么是“核心价值观”,自然也难免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怎么办?培育和凝练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急不得,也松不得,主要是松不得。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蔚然成风,核心价值观必跃然而出。(本报记者 杨雪梅整理)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代表

  三个倡导确定“标准航向”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结晶,是维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更是我们的兴国之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十八大报告中针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三个倡导”,可以说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标准航向”。(本报记者 杜 榕整理)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代表

  融入教育全过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所在。

  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来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承是一个长期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使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真正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做到与时代同步伐,同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本报记者 于 洋整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代表

  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根系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时间坐标。让传统文化中适用于普通中国民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在当下加大弘扬出来。其次是空间坐标。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国际适用的价值体系,就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三个倡导”,是为了在制度、理念上给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稳定的培育。这种培养机制,能够让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起来一种稳定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让所有的百姓能够从自己的传统文化里面得到一种力量,找到自己的根系,找到自己的信仰。这一切凝聚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是真正与民生、与社会、与发展,乃至与世界相关联的。(本报记者 魏 贺整理)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1日 05:19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