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上海代表学习讨论十八大报告: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

  长宁区委书记卞百平代表——

  公共服务:顺应需求转方式

  卞百平代表所在的长宁区,近年确立了一个理念:将区内可开发的土地向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民生用地倾斜。与此同时,每年财政亦向民生项目倾斜。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卞百平提出,社会管理应当向社会建设拓展,首要任务即是从源头上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在转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公共服务的理念和提供方式均有了全新内涵。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应当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等;还强调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在卞百平看来,这些论述无不切中现实。

  “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也要顺应着转变。”他举例说,今年10月,上海市民服务热线(12345)正式开通;此前,长宁区已将原先4大类50条热线合而为一,开通了区内的市民服务热线(962347),整合联动47家职能部门,24小时接听群众来电。这条热线运行至今近半年,平均每天接待群众来电200多个,一个月办结率86%,群众满意率95%。但问题是,这剩下的14%和5%怎么办?

  “那些群众频频来电却始终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需要我们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乃至社会协同机制。我们把办结热线问题的情况纳入了干部考核体系,这就是逼着自己改革行政理念、行政方式。”卞百平说。

  在他看来,转变理念方式,需要进一步将资源配置的重心下到基层,更呼唤政府行政的进一步负责、高效,过去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必须完全杜绝。而吸收公众参与,更是有效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需要解决一个渠道问题。”卞百平说,无论是具体的民生事项还是综合的社会管理,都应当在法制的保障下,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之中。“只有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才能真正获得实效。”

  市教卫党委书记、市教委主任薛明扬代表——

  学有所教:优质均衡促公平

  无论是十七大报告,还是十八大报告,都把教育作为民生章节中的“首位工程”,薛明扬代表感到分量千钧,“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上海而言,就是要在优质、高位均衡发展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薛明扬特别注意到,报告对于过去五年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特别提到“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上海教育这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就是例证。

  “但即便是上海这样的沿海发达城市,依然存在城乡差别、区域差距,要促进教育公平,就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近年来,上海把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了郊区农村、城乡结合部以及大型居住社区,“资源的配置,硬件仅仅是第一步。”薛明扬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上海的人员流动在加剧,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流入上海,对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提出更高要求,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矛盾。

  “在制定上海的‘十二五’规划时,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要优化,优化的前提是必须把常住人口作为基数来配置。”他提到,现实的困难是,人口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流动的,但是学校不可能扛在肩膀上跟着流动,这就出现了结构性矛盾,“需要我们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关注人口流动的趋势、包括外来人口以及城区与郊区间的人口流动,只有全方位地掌握了解这些信息和情况,才能未雨绸缪、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薛明扬谈到,如果说过去十年侧重于硬件建设,到了如今的发展阶段,上海的目标是,到2020年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终身学习将成为这座城市的风尚。”而其背后的主题是“学生”和“老师”。薛明扬谈起国际学生学业成绩评估,这一评估包括学习、能力等综合方面的测试,面向6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成绩位居前列。但调查也显示上海的学生负担排名第12位,“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这样的学业压力,学生们显然“不幸福”,“我们正尝试在学校中推出‘绿色指标’,考核的是学生的体质健康、师生关系、教育教学研究等,还列出了‘成长性指标’,通过指挥棒的改变,减少学生们的负担,培养综合能力和健全体魄。”另一聚焦的方面是“老师”,“择校的背后是择师,我们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质量,反过来也有助于教育的公平。”

  市卫生局局长、党委副书记徐建光代表——

  病有所医:重高端更强末端

  来自卫生系统的徐建光代表,特别关注十八大报告论述卫生事业部分的新提法。第一句话就让他眼前一亮:“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不再是就卫生问题谈卫生问题。”徐建光说,“报告中把卫生事业放到了国民健康的高度,意味着这是社会事业的重要方向。”

  在徐建光眼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应当有“高端”和“末端”两条路径。就高端领域而言,紧跟世界医学进步潮流,提升治疗水平和能力,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一大努力方向。同时,涉及更大范围的基层医疗机构、单位和广大群众等社会末端的改革举措,更是医卫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环节,医疗卫生领域的末端与高端问题一样重要。”他说,报告中提到的多个方面医疗改革,均需在大范围的社会末端发力,“做实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置网络,提升健康教育能力,这些都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徐建光介绍,过去五年,上海努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并建成由30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7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384所村卫生室组成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公共卫生体系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传染病、慢性病的监测与控制水平,已能基本满足特大型城市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

  但在他看来,距离理想的公共卫生体系,上海尚有前进空间。“比如要让市民习惯长期病、多发病、慢性病能够更多地到基层医疗机构治疗,而不是挤破头去三甲医院,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我们的应急处置网络也需要尽快构建完善。”

  同时,加强对广大居民的健康教育、提升民众健康意识,亦是上海下一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徐建光表示,上海已经提出“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市民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下一步的当务之急,便是充分激活政府部门、基层组织与公众的力量,形成社会协同的局面。

  “公共卫生风险应对,就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联防联控,构建起一个细密的应急处置网络;居民慢性病控制等健康处置,也需要通过健康教育来提升广大民众的健康意识。”徐建光表示,无论对正在构建“健康城市”的上海,还是已将健康视作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的中国,“强末端”都应当是重点努力的方向。(记者 朱珉迕 谈燕 缪毅容)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14:56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