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八大报告解读:对加强社会建设认识的重大飞跃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与五年前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比较,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不少与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创新。

  在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地位提升,分量加重

  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建设的地位。最令人关注的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十八大报告则明确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第一要义”的内涵从一般的“发展”具体到“经济社会发展”,显然有利于破除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发展的错误认识,使我们更接近社会主义的真谛。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其整个理论体系,大都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是我们党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突出的贡献。毫无疑问,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旗帜目标上进一步加重了社会建设的色彩。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中,把“社会体制”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新表述中,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等列入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基本要求”。论及全面小康目标,十七大报告只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十八大报告则增加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等目标,这是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直接相关的历史性进步。谈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十八大报告也增加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等目标。

  在具体安排中社会建设新论迭出,亮点纷呈

  在把握社会建设重点时新论迭出。十八大报告超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鼓励社会办医”,“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在攻克社会建设难点时亮点纷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完善社会管理”,十八大报告则把“创新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分别写进了社会建设部分的大小标题之中。由“完善”到“加强和创新”,是在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现状、科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方面出现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大飞跃,堪称十八大报告在社会建设方面最重大的突破和最闪光的亮点。围绕这一重大突破,十八大报告把“法治保障”写入管理体制,就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机制提出四个“加快形成”,强调“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等等。这一系列新观点,宛如繁星闪耀般照亮了整个社会建设的天空。

  在相关论述中社会建设浸润其间,如影随形

  与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创新浸润于政治与党建方面的论述中。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就必须“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以及在权力制约、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新论述,尤其是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两方面的诸多具体的新论述,都可以为社会建设释放空前的能量。

  在其他方面的论述中与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创新也如影随形。经济方面“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新论述,当下就属于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文化方面“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和“文化强国”的新论述,能够为社会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生态方面实现“美丽中国”、“海洋强国”等新愿景,能够为中国社会和谐提供重要条件。(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小敏)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15:27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