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黑龙江省代表共话建设“中华大粮仓”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七大以来,地处祖国东北的黑龙江与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生产创纪录地实现了“九连增”。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总量、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今年粮食总产有望突破1250亿斤,已经成长为可靠的“中华大粮仓”。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业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引起了我省代表的热切关注,连日来,大家畅所欲言,共话筑牢“中华大粮仓”基石,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实现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再登新台阶。

  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花开最后一公里”

  “2010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是21600元,2011年年底达到了53600元。如今一亩地创造了过去100亩地的效益,是农业科技创新给我们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淑媛代表在会上带来了反映兴十四村近年来发展变化的图表和照片,她说,“是院村共建让乡亲们得到实惠了。”

  王淑媛代表所说的院村共建,是始于2010年的省农科院与兴十四村的合作共建。由省农科院出专家、出技术,兴十四村划出4000亩地建设示范园区。3年的合作,让科技成果迅速转变成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看得见的生产力。科学工作者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土地产出的效益实实在在地留在了农民家。如今,通过院县共建、院村共建等形式,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近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农业的希望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代表说,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增产、增收和增效,关键在于推广优良品种,采用优良技术,培训新型农民。为了引导科研人员进入农业经济主战场,省农科院实行成果转化人员与科研人员以及写在大地上的论文与写在纸上的论文同等待遇,改变了过去重论文轻实践、重成果轻转化、重学术轻技能的弊端。省农科院先后与50多个县开展院县共建,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理顺农业生产关系,改革创新激发正能量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认识无止境,探索亦无止境。”绥化市委书记朱清文代表说,“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理顺农业生产关系上深入探索、创新实践。”

  朱清文代表说,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需求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镇工业化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趋势,尤其面对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等农业现代装备设施大面积应用带来的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迫切需要以土地连片规模经营作为前提条件。要在家庭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的前提下,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大力推进规模经营,进一步理顺农业和农村生产关系,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

  统计显示,目前绥化市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005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整村推进示范点已有30个,其中北林区永安镇永兴村1.7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规模经营,海伦市海北镇规模经营面积已达到70%。

  朱清文代表说,理顺农业生产关系,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可以采取五种合作模式:一是以“企业+基地+农户”的企业载体模式。二是推进土地集中连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农机合作社载体模式。三是各类能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经济联合体的大户载体模式。四是自发自愿合伙组成生产联合体、技术联合体、劳动联合体等小规模的农户互助模式。五是借助农垦技术装备优势的局市、场县共建模式。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十八大报告把城乡发展一体化定位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丰富农业现代化“四大”要素“八化”内涵

  作为国家最稳固的大粮仓,我省自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以来,大力推进以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农业农村发展硕果累累。

  佳木斯市委书记王兆力代表认为,是大农机、大科技的兴起,让东部的三江平原告别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是大水利、大合作的带动,为我省西部旱区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

  王兆力代表说,佳木斯市粮食总产从2007年的72亿斤,增加到2011年的146亿斤,今年将超过16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111元增加到9048元,预计今年可突破1万元,两项指标都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黑龙江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必须重点推进“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的“四大”发展要素,丰富“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生态化”的“八化”建设内涵。

  “借助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东风,我们村由过去的以捕鱼为主转变为发展种植业,又由单纯种效益较低的大豆转变为种植特色杂粮,目前杂粮种植面积已超过了全村土地面积的一半,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26万元……”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代表感同身受。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突破,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展望未来,王兆力代表充满信心。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21:09 来源:黑龙江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