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1月12日,十八大新闻中心举行第四场记者招待会,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左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右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左一),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右一)介绍中国民生领域工作情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记者 刘占坤摄

  记者刘世昕在十八大记者招待会上提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说她提的有关“效率和公平”、“发展和环境”问题是“经济学中两个最难的问题”。记者 刘占坤摄

  前几天,82岁的曲格平老人家里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加拿大的莫瑞斯·斯特朗。他俩的友谊始于40年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那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参加的第一个国际会议。

  斯特朗是那次大会的秘书长,当时的曲格平是中国代表团成员,后来成为国家环保局的首位局长。

  当两位老友再次相聚,曲格平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斯特朗,在中国最新的执政纲领中,写入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内容,而且是独立成章。

  斯特朗说,他丝毫不觉得意外。通过过去40年来对中国的观察,他认为这是中国执政党必然的选择。

  两位耄耋老人共同的记忆是,在当时国内的政治背景下,斯德哥尔摩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秉持的观点是“社会主义中国没有污染”。而真实的情况是,污染问题已经显露。

  令斯特朗吃惊的是,尽管中国代表团并不承认有污染,可是会议结束后,中国居然召开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环保大会,还成立了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一位副总理担任组长。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接下来的40年,中国不仅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还把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但这40年更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断博弈的过程,甚至一些地方为了追求GDP,使山河大地满目疮痍,情况最糟糕的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旅游胜地、云南大理对污染有着切肤之痛。洱海曾经是大理风光的一张名片,但因为盲目开发,水质受到污染,局部水域一度恶化到丧失水体功能的五类水,还在1996年和2003年两次暴发蓝藻,一汪碧水美丽不再。

  2003年的那次蓝藻给大理敲响了生态警钟:是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住乡镇小企业创造的那点儿微不足道的GDP,还是保住大理人赖以生存的淡水湖——洱海?

  十八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尹建业说,从2003年起,大理人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这句口号在大理随处可见。关厂、截污,将近10年的时间,大理投资几十亿元恢复了洱海的碧波荡漾。

  目前,洱海的水质已经恢复到二类,昔日苍山洱海相依相伴的美景重现。在尹建业看来,良好的生态已成为当下大理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大理旅游二次创业的引擎。去年,大理游客达1560万人次,预计今年将突破1800万人次。

  尹建业说,大理已经尝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甜头,生态文明可以为发展带来更多的空间,他们也强烈意识到生态文明已成为大理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央层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则上升为建设生态文明。

  而且,从“十五”规划开始,国务院把节能减排列为考核干部的约束性指标,不断修正过去只重视GDP的执政理念。到了“十一五”期间,在一些地方,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已经成了干部的“摘帽子”指标,完不成是要被问责的。2010年,“十一五”末期,我国首次完成了五年规划中节能减排的任务目标。

  1973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后,莫瑞斯·斯特朗就已经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退休之后,他甚至有时还会在中国住上一段时间,见证了中国生态建设的变化。在他看来,从可持续发展到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关于生态环保的执政理念不断提升,在当下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为必然。

  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生态文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要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给后人留下生态资产,而不是遗憾。

  对十八大代表、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来说,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他最常用的一个表述是,“开宝马车喝污水,不是老百姓期待的现代化”。

  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周生贤并不回避,他用“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来描述当前中国的环境现状。他还指出,近期在启东、什邡等地发生的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说明,我国还处于环境问题的敏感期。

  也正是基于此,周生贤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要尽快改变目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的倾向。

  在他看来,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应有之意,“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对地方官员来说,周生贤提出的“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确实是道难题。十八大代表、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江平经常被记者问及的问题就是:作为经济后发地区,贵州能不能逃脱承接东部落后产能的“魔咒”?

  王江平并不否认过去有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入贵州,但也表示“现在的贵州勇于‘割肉’。今年以来,贵州省加大了对水泥、金属合金、造纸、皮革等落后产业的淘汰力度,预计这不仅会减少70亿至80亿元的GDP贡献,还可能会减少大约6万个就业岗位。

  虽然目前短期内会牺牲GDP,王江平说,却是为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地调整工业结构。在贵州,循环经济正在替代传统的资源性经济。

  仅仅在电视里听了一遍十八大报告,曲格平已经对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举措如数家珍。他期待着,那些举措在不远的将来都能一一实现。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3日 05: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