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直面世界提问 传递中国声音——十八大新闻中心掠影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今天外国记者来得很多,就把第一个提问机会给他们吧……”

  12日,党的十八大举行最后一场代表集体采访,关于中国民生问题的主题吸引了超过450名中外记者参加,大会主持人把第一个提问机会给了一位西班牙记者。

  “保障房的最新进展怎么样?”——“明年不会低于500万套,有可能在600万套左右。”

  “对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中央有哪些措施来补短板?”——“我们今年的财政总收入,估计会超过11万亿,我们要拿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用到教育方面。”

  “有群众反映对新医改成效感受还不十分明显,您如何看待?”——“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城市特别是城市中的大医院看病还比较难、比较贵,我们的医保水平还比较低……”

  党的十八大开幕至今,大会新闻中心已经运行了13天。这些天,新闻中心真正成了“新闻集散地”。

  “为了满足全球各地记者的需要,除了原先安排的10场记者招待会、集体采访、网络访谈之外,每天都有不少临时增加的采访。”新闻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一边忙碌着一边说。

  党的十八大吸引了境外1700多名记者,他们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500多家媒体。报道大会中外记者总人数超过2700人,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记者人数首次超过代表人数。

  “好事!”十八大新闻中心主任翟惠生说,“这体现了世界对大会的关注。众多中外记者可以把十八大上的重要信息,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整个中国的形象,乃至中国的未来发展战略更好传递给整个世界,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新闻中心的港澳台记者接待处,负责人李安说,他参加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的港澳台记者接待工作。回顾历次会议,他感到大会“越来越开放,为记者提供的服务越来越细致”。

  作为来自新闻界的十八大代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的陈忆多喜欢从职业的角度审视党代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各类话题受到关注,代表们回答问题也越来越“放得开”。

  十八大召开期间,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

  加强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外记者的提问尖锐而直接,代表们的回答紧扣大会主题,又着眼工作实际——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说,我们明确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这是我们党自信的表现;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从直陈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到坦承外贸增长目标实现困难,再到有理有力澄清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一场场交流中,外界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更加了解,中国的形象更加真实——

  中国经济在国内外错综复杂背景下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内需拉动的作用超过105.5%,外需的作用是负5.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要进展;前十个月,新增就业人数1123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的回答让中外记者了解到“十二五”规划扎实推进的情况。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答问中,对问题毫不回避,鉴于欧债危机、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全年要完成外贸增长10%左右的既定目标还是比较困难的”。

  直面世界的提问,自信和坦诚消解了诸多不安和疑虑。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在报道中这样评价中国的发展:中国经济会继续发展,在许多市场领域仍会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我们应抱着淡定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发展。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发表评论说,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即在建设目标上,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与保护生态相结合,避免发展中环境恶化。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规划对印尼经济发展也有学习借鉴意义。

  传递中国的声音,让中国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理解与支持。

  法国地缘政治学博士、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毕卡尔在接受《欧洲时报》采访时说,“中国的改革发展道路是与自身经济和文明发展相适应的”,因此,应当给予中国更多的时间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共产党将在本次会议上实现领导层的交替,国际媒体都对此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北京记者马苏德·萨塔尔·汗说,通过十八大,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轮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3日 20:26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