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期待二:“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解读之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记者 袁景智摄



    十八大报告解读:()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诗意的承诺,这是实践的力度。“美丽中国”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过度开发的反思,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主动引领。

  十八大报告用整整一章的篇幅书写出一个“美丽中国”。

  关于“美丽”,我们有无数思考的向度。

  “美丽”是视觉的浪漫,她可以是山川的瑰丽,是田园的牧歌,是人们诗意的栖居;“美丽”是哲学的思考,她是一个国家辩证发展的态度。生态文明,要在融入中建设,在建设中融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美丽承诺 一个民族的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八大的报告用“坚持”写出了“美丽中国”的态度,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写出了“美丽中国”的路径,“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写出了“美丽中国”的承诺。

  发展中的中国承担着空前的生态压力。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都严重不足。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我们的目光所及,也感受于我们的呼吸所至。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代表说,在最近几年的天气预报工作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一些地区空气质量下降,尤其是雾霾天气明显增多,范围越来越大。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不是中国发展的选项,但是强大富裕了却付出环境恶化的代价,也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诚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言,“开宝马车喝污水,不是老百姓期待的现代化”。

  怎么办?我们的党一直在找寻着方法,找寻着对“美丽中国”的承诺。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年前,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

  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过去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

  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

  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

  十年实践成就了今天我们党对“美丽中国”承诺的深度认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虽然生态文明这个词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这次是系统化、完整化,带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化,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

  山西的余晓兰代表见证了右玉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的新变化,20年间,身材纤弱的南国女子扎根荒山,绿化造林万余亩。她说,报告说,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我们植树造林,正是为了建设美好家园,以前一刮风嘴里都是沙,现在满山满坡都是绿树,夏天的时候和我老家云南一个样,天蓝了,地绿了,空气也好多了。听了报告,我更有信心了。

  山西运城市委书记白云说:“注重质量效益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是我党对发展规律从理论到实践认识的升华。生态文明建设不单单是生态治理,更重要的是生态恢复、循环发展,要给群众提供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环境。”

  十八大报告中用整整一章描述着对“美丽中国”的要求,不仅仅呼应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意识,更是用一种深刻的哲学精神承诺着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动力。

  美丽道路 中国发展路径的绿色转型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寻找一条让中国美丽的道路,充满了现实的拷问,深度的思索和不断的实践。这是一份中国生态理念演进的报告单。

  40年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那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参加的第一个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秉持的观点是“社会主义中国没有污染”。而真实的情况是,污染问题已经显露。尽管中国代表团并不承认有污染,可是会议结束后,中国居然召开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环保大会,还成立了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一位副总理担任组长。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从“十五”规划开始,国务院把节能减排列为考核干部的约束性指标,不断修正过去只重视GDP的执政理念。

  “十一五”期间,在一些地方,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已经成了干部的“摘帽子”指标,完不成是要被问责的。

  2004年联合国统计署“绿色GDP”概念被引入中国,是年3月,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启动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项目。

  2007年,“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

  2011年12月21日,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PM2.5监测全国将分“四步走”。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环境管理系统。

  2011年环境公报统计数据这样显示:

  全国环保系统共有环境监测机构2587个,其中国家级环境监测站1个,省级36个,地市级339个,县级2211个。环境监测工作人员54698名。

  环保部直接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06起,较上年减少32%。其中重大突发环境事件12起,较大11起,一般83起。

  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270余万人次,检查企业107万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问题1万余件,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2016件。

  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列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0.6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99757.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5%。

  对95名有关责任人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部分涉案人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完成总投资311亿元,解决了5560万农村居民和83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40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40个,总面积14971万公顷。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中国的发展路径已然随着对生态的不断要求开始了绿色的转型。而这样的转型无论在当代还是未来都赢得了最大的民心。

  美丽制度 中国式生态思考与实践

  将“美丽中国”纳入中国各项发展体系的蓝图中,一个制度的要求和思考显示了对这一理念执行的决心和力度。“美丽制度”呵护着“美丽中国”的圆满。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如此强调,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具体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长效机制和一个明确的路线图。”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如是说。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

  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十八大报告不惜笔力,写出了对生态制度建设的各方面要求。

  而生态制度方面的实践也早在各地展开。

  在陕西,“生态美”背后是一系列有效的机制。2008年上半年,制订水污染补偿方案,利用经济手段撬动各地治污积极性的想法在陕西被郑重提出。黄委会在陕西举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现场会。水利部水保司司长刘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认为,陕西省建立能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领域具有创新意义,在全国尚属首例。其成功的做法已成为全国典范。

  在云南,为呵护自然生态,大理将工程治理与立法保护相结合,在出台《洱海保护条例》、《苍山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正酝酿被外界视为“大理史上最严厉土地保护制度”的《洱海海西保护条例(草案)》,用法律形式保护洱海西岸的10万亩农田,解决村庄无序扩张的问题。

  山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杨怀恩代表说,仅仅是号召和观念转变还不够,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完善问责奖惩制度,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

  “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山西运城市委书记白云代表说,要将经济社会建设中贯彻绿色发展的实践同向群众宣传普及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结合起来,推动绿色现代化和绿色价值观齐头并进,使老百姓更加自觉地支持绿色发展,投身绿色变革。

  多年的实践让各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个部门,是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法律与制度的框架稳固着中国的生态建设的步伐。

  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年,也是生态文明逐步推进的十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超过10%;“十一五”期间,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赢得国际赞誉。民间关注,PM2.5监测指标也成为国家标准,今年2月,被写入国务院新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山川,向滩涂;从城市,到乡村,“美丽中国”已成全社会共识。

  是的,今天的富裕中国让我们更加珍惜那“美丽中国”。我们珍惜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也回归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还追求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更期冀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

  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展开,人心向美,美在中国。

  这梦,这宣言,关乎民族未来,国家兴衰。(记者 耿翔 朱剑 沙莎)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6日 15:24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肖志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