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伟大的政治宣言 科学的行动纲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部署全面,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鲜明时代气息,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全局性、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通篇体现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高举旗帜的政治宣言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报告开篇就以主题的形式,鲜明地回答了党内外、国内外所关注的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结论,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历史得出的坚定结论。寻找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一次次选择、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探索,最终使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多年来,我们冲破了“两个凡是”的藩篱,廓清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多年来,我们经受住了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10年来,我们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妥善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率先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可以说,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既揭示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的鲜明特色,也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遵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坚决反对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要彻底清除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还要积极应对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风险的挑战。要化解风险、应对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怎样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旗帜凝聚力量。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必须坚持”,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以及领导核心等问题,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未来的启示;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遵循,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

  党的十八大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八大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反映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总结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逐渐表现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探索在激烈国际竞争、重大社会转变、复杂利益格局条件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坚持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推动国家和平发展与推动世界和谐发展相统一,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围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探索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独创性贡献。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上升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应对发展挑战的必然要求。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惊人的速度和进步,对此,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变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依然较大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贯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面对现实挑战,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最鲜明精神实质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催人奋进的蓝图画卷

  党的十八大站在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高度,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使中国未来发展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方向更加具体、发展蓝图更加清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大台阶后的历史必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现实需要,提出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制定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在“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提前实现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奋斗目标,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了发展的境界和质量。十年“全面建设”的中国跨越,绘就“全面建成”的厚重底色。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却标志着一个新的境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完整体现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引人关注的目标是“两个倍增”目标,最具创新的目标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关注富强中国又关注幸福中国,既关注和谐中国又关注美丽中国,更好地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民福祉的要求,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执政理念的重要表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激发人民群众继续全身心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1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他们在追求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也期待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在期待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同时,也期待更加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作用;他们在期待基本文化需求满足的同时,也期待分享更多的文化精品;他们在期待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也期待社会公平正义更高水平的实现;他们在希望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期待有一个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集纳民智、反映民意、体现民利的奋斗目标,必将为各族人民更加激情满怀地投入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着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宣示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不仅是对十年科学发展经验的历史总结,更是对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基本要求。同30多年前破冰式解放思想相比,今天解放思想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互融,思想因素与利益因素互联,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互动,使得解放思想既容易成为标签、口号而难以深入,也容易因为现实的羁绊而难以进行。“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必须勇于突破“思维惰性”“路径依赖”“利益纠葛”的枷锁,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积极塑造以“科学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拓展思想空间,为改革创新扫除教条束缚。

  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尽管30多年的发展使得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同我们党的远大目标、人民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影响和制约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体制和障碍还客观存在。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巨轮破浪前行的动力源,也必将是十八大后我们党全力推进的重点。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广泛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道路不断得到拓展的基础和保证。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化解风险挑战、保持发展稳定,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凝聚力量的前提是思想上增进共识,要针对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变、价值取向多样的现实,在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正确方向,坚守正确立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的核心是利益上实现共享,要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公平正义问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敢于攻坚克难。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步入了总体小康社会,但许多深层次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等问题集中显现出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代中国迈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攻坚克难的根本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攻坚克难的核心是改革开放,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坚克难的关键是党要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畏风险的勇气。(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毕京京、林培雄、颜旭)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7日 07:11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