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八大谋划宏伟蓝图 专家称8年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三天前,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大会号召全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庄严承诺,依旧在人们的耳畔回响。

  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现在起,距离2020年还有八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年时间如何实现?

  "小康"一词,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到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基本实现总体小康。本世纪初,中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这一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年后的今天,党中央提出了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人关注的是,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提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这体现了党中央高度关注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赵弘:把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了民生问题,放在了实实在在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这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上的一次新的突破。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0元。这意味着到了2020年,在扣除通胀因素后城镇居民收入将达到4万元,农民居民收入将突破1万2千元。如何做到这一点?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给出了实现路径。

  辛鸣:我们大致测算了一下之后,就是大体应该保持在7.2%到7.4%之间,也就是居民每年的收入比上一年只要能增加7.2%到7.4%,那么到2020年翻番是一点问题没有。

  在很多人眼中,8年后居民收入翻一番并非难事。资深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要想让老百姓未来更明显感受到生活水平提高,必须要让收入增长的幅度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马光远:我以前赚一块钱,现在多了一块钱,以前的一块钱能够买一棵大葱,现在两块钱以后只能买一棵多一点,如果是这样的话增长一倍是没有含金量的。所以我觉得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让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一定要解决物价的问题。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报告中人均收入是指全体人民的平均收入,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辛鸣指出,固然现在贫富差距存在,但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几年低收入人群收入将大幅提高。

  辛鸣:未来若干年之内,我们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会有大的改革,而这个大改革的侧重点就是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恐怕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要增长的幅度比现在高收入群体增长幅度还要快一些。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为人民描绘了一幅小康社会的清晰图景。

  大声喧哗、随意插队、乱扔垃圾……眼下,部分中国游客在展现强大购买力的同时,一些不好的素养也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辛鸣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提出了收入增长的硬指标,也规定了文化实力提升的软指标。

  辛鸣:我们的小康不仅要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温饱,为物质温饱奠定基础,更要通过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这当然就需要在文化建设方面下大力气。不仅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党的十八大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成为十八大报告的崭新提法。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认为,这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实践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施芝鸿: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眼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时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肩上的重大责任。

  习近平: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记者陈亮)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7日 08:56 来源:中国广播网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