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图书馆年会今日东莞开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今日,由文化部、广东省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图书馆年会在东莞揭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图书馆学专家和学者以“文化强国——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探讨未来图书馆事业与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关系,并重点关注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引下,东莞结合城市转型升级,注重构建起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免费且丰富健康的“文化大餐”,这是中国图书馆年会首次来粤举办的重要原因。

  文化设施就建在“家门口”

  东莞市民在平均4公里范围、10分钟路程以内就能找到一个图书馆(室)

  11月20日下午,凤岗镇雁田小学放学铃声响起,一群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涌到了与学校一墙之隔的雁田图书馆,抢占位置学习。

  一年前,当雁田图书馆开工建设之时,不少人表示困惑:图书馆为何建在商业旺地祥新路上,这个稀有地块为什么不建商业楼?对此,雁田村村支委陈丽媚说,把建筑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的雁田图书馆变成商业楼,确实能增加不少收入。不过,当她看到村民不断地前来借书还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了阅读的场所,就觉得值了。

  雁田图书馆只是东莞众多图书馆建设的一个缩影。2010年,东莞决定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打造“文化名城”。次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东莞瞄准时机积极申报,成为全国首批、广东唯一创建示范区的城市。

  借着示范区创建的“春风”,东莞上下形成共识,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城乡、区域、新老东莞人共享文化幸福。

  从去年起,东莞连续两年把创建工程作为市政府承诺的为民十件实事之一,先投入了3.73亿元,在公共文化相对落后的192个村(社区)中,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文体广场、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后又投入约6800万元,在各村(社区)建设新型电子阅览室,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

  以图书馆为例,在面积仅有2465平方公里的东莞,却已经建成641个公共图书馆(室),构建起了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也就是说,对生活在东莞的每一位市民而言,图书馆就像建到了“家门口”:在平均4公里范围、10分钟路程以内就能找到一个图书馆(室),时时刻刻能感觉图书馆“就在身边”。

  “送”文化不忘“种”文化

  东莞开全省之先,一次为全市所有村(社区)配备了558名文化管理员和1200多名文化志愿者

  面对东莞新建成的基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北京文化局副局长王珠“颇感震撼,自叹弗如”。但东莞不仅满足于此,还利用新技术创新“文化惠民”的新模式,既向基层“送”文化,也不忘“种”文化。

  随着一批基层文化设施的启用,东莞继续充实文化配套设施,使文化设施真正为民所享用。

  一年来,东莞图书馆就新增了12万册新图书,32个镇街图书馆又新增约7000册新图书。莞城图书馆连续展出香港著名作家西西的作品、2012年德国最美图书,长安图书馆也展出广东省书法篆刻最高奖“南雅奖”的获奖作品……相继“送”出了一批高端文化活动。

  时代在前行,技术在革新,市民的文化需求也在变化。

  为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东莞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了东莞公共文化网,建立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和影剧院等服务平台;打造东莞学习中心平台,为市民提供电子书、视频等各类学习资源;推广“新东莞·新阅读”的全民掌上阅读活动,每月付费1元,即可在手机上阅读1000本电子图书……

  今年8月,大学毕业生陈瑞华通过层层考核,成为大朗镇求富路社区的专职文化管理员,负责指引市民使用社区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并组织市民开展文化活动。与陈瑞华一样的文化管理员遍布东莞所有村(社区),东莞开全省之先,一次为全市所有村(社区)配备了558名文化管理员和1200多名文化志愿者。

  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总结说,东莞文化部门积极转变以往“送”文化的单一模式,采取“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基层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扶持文艺创作和文艺团队,激发了全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

  以人为本新老东莞人均享

  在文化建设领域率先消除身份差别、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壁垒,激发市民参与热情

  如今,“崇文之风”吹遍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各个角落散发出阵阵书香:每年读书节,几百万人次参与其中,竞相阅读各类图书;一到周末,莞城“文化周末”准时开锣,超过35万市民免费享受过莫言、贾平凹等名家讲座或音乐晚会;一到节庆,依据龙舟、粤剧或客家山歌等传统文化资源形成的系列活动准时开赛,受惠市民多达1500多万人次……

  值得思考的是,东莞面对复杂的人口结构、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该如何探索一条特色的道路,使不同的人群都能享受城市文化发展的成果呢?

  对此,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一语道破:东莞在文化建设领域率先消除了身份差别、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壁垒,积极探索了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发展的模式路径,确保城乡、区域、新老东莞人共享文化幸福。

  简而言之,东莞公共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既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基层文化设施,又实现文化管理员、文化品牌等软件配套建设,极大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探索出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让市民享有免费且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记者 吴少敏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2日 18:12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