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特稿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时代重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特稿①: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论断是对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深化和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从本质上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根本上调整城乡关系,不断破除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体制机制制约,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一、适应时代要求的政策内涵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已明显不适应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体制性障碍之一。

  从农业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比,仍处于小规模和弱质化态势,农业生产率比较低,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国际经验表明,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不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而且会成为国民经济的短板,制约现代化的实现。

  从农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与城市相比,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差距还是比较大。

  从农民收入看,1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810元和6977元。今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连续3年呈缩小态势。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正进入高成本时代、农产品价格上升有限、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可能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种种因素都将使继续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

  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10年前,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明确提出了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公共资源,并就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出了新要求。

  10年间,中央连续出台9个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思想贯穿其中,认识不断深化。

  认真梳理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农业政策,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想脉络清晰可见,内涵不断丰富,重要性不断提升。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论述既保持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政策的延续,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同时在城乡一体化机制和发展方式上具有创新性,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满足时代呼唤的探索实践砥砺前行

  过去10年,我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体系,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出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机制初步建立。

  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建设等一批新的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近几年,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增强农业生产能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粮食总产达到11424亿斤,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每年直接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如今,农民不但种地不再交税,还过上了国家给补贴的好日子。2011年,中央财政支农四项补贴达到1406亿元,比2010年增加180亿元,是2004年的9.7倍。

  得益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过去10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

  近年来,我国不断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拨付补助资金,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意愿一步步变为现实。目前已有北京、天津、河北、江苏等13个省份和其他一些省份部分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

  回顾过去几年,各地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积极探索实践,有的侧重制度设计,有的注重经济互利,有的着眼利益共享,尽管领域不同、重点不同、进展快慢不同,都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城乡制度的差别化,户籍上附加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具体政策,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体制。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11年的51.27%,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亿以上,同期乡村人口减少了1.5亿人以上。我国人口结构的“一增一减”,对于城乡发展一体化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对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更加迫切。改革户籍制度,统一户籍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广州,“农民工积满60分就可以申请入户”;在成都,推行了以“城乡自由迁徙”、“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等为核心内容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前行,这种应时代呼唤而产生的改革受到农民欢迎。

  近日,国土资源部透露,截至9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率按宗地统计达到83%。按照规定,今年年底前,要把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做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覆盖。

  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确权、农房抵押融资……各地、各部门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三、承担时代重任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任重道远

  今年5月,苏州市张家港永联村1000多村民坐在家门口的影剧院里欣赏国家京剧院带来的一场精品大戏。永联村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1250个座位的文化活动中心,所有演出对村民免费。

  永联村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个典型,百姓幸福地说,我们这里的生活比城市还要好。但在同一个时代坐标上,永联村的现状对于大部分农村而言,还只是一个梦想。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协调推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其二,各地要加快制定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在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市场体系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社会管理的一体化等方面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绝不是把农村建成城市,更不是消灭农村,而是要实现城乡功能互补,注重保持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把现代文明与农村的田园风光和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其三,各地要不断破解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大的民生问题。如加快农村水网建设,确保农民饮水安全;加快农村劳动力、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建设,让农民在市场交换中得到平等的机会。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中,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等等。

  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始进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黄金时期。无可讳言,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和难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我们要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强顶层设计,着眼于制度设计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及时发现总结各地的成功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阻碍生产力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让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格局尽早惠及中国亿万农民。(记者 孙世芳 李 亮)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7日 06:37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