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凝聚共识大家谈③:在优化社会结构中凝聚力量

——对话社会学者陆学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尚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

  我们现在的转型,更重要的是从经济转型迈向社会转型

  优化社会结构,希望最终形成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失序的社会主体

  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口

  人民日报评论部:转型中国,需要凝聚共识。有社会团结,才有改革动力。这些观点,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但是,如不少人指出的,社会转型、利益分化,观点多元、看法不同,是一件正常的事。要把13亿人打造成一个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并非易事。作为一个中国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研究者,您同意这种判断吗?

  陆学艺:这是客观存在的。我特别想强调,如果我们能更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建设更加重视,我们就可以科学地调整优化社会结构,合理调整利益格局,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增进时代共识,凝聚起社会各阶层最大力量。

  今天,我们又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口,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国际现代化的发展史看,光有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必须接着推进社会建设、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等,现代化社会才能实现。根据国际上的通用指数,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尚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

  人民日报评论部:经济与社会的这种不同发展阶段,意味着什么?

  陆学艺:这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同步现象,既会造成很多社会矛盾,也必然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人这样概括当前总体形势:经济形势很好、政治基本稳定、文化繁而未荣、社会矛盾凸显。而老百姓感到的上学、看病、住房、养老、就业“五大难”,其根源也就在于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因此,下一个历史阶段,应该赶紧补长社会建设这条“短腿”。

  我国过去30多年的急速变化,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历史性变革,虽然这种转型不可能一代人完成,但是需要高度重视。特别是,现在人们一说“转型”,一说“历史转折”,多半还停留在经济领域,这是一个误区。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的转型,更重要的是从经济转型迈向社会转型。社会转型的任务甚至超过经济转型。打个比方,大厦基础(经济基础)打得很不错,都是钢筋水泥的,但是如果这个房顶(上层建筑)还是塑料的、木板的,一般的风雨还行,一遇大风大雨就会出事的。

  比经济转型更紧迫的是社会转型

  人民日报评论部: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原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板块。之后,又对它的内容和任务不断扩充。为什么今天您还要强调“更加重视”?

  陆学艺: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没有社会建设的提速,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六大类指标,实现经济指标问题不大,但还有“不进则退”的,譬如城乡差距、基尼系数等。现在不下大力气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有困难。

  第二,没有社会建设的提速,就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了十几年为什么还在“转”?说到底,只在经济结构内部调难以见效,调整社会结构才是根本。举个例子,靠着农民工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企业、行业能维持低工资和低福利,丧失了创新动力,谈何升级换代。

  第三,不加强社会建设,就难以改变当前矛盾凸显的现状。社会矛盾凸显,与公共服务不到位、资源机会分配不公有莫大关系。面对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现实,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更加注重公平。管是管不出和谐社会的,和谐社会要靠社会建设建起来。

  第四,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密切相关。目前社会张力很大,社会矛盾凸显,在这种形势下,只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大社会体制改革的力度。通过社会建设培育社会组织,承担许多政府管不好也不应管的事情,在社会组织中培养社会民主。只有整个社会比较成熟了,政治民主建设才能搞好。

  社会建设历史欠账多,所以现在建设任务很重。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转型甚至比经济转型还要更加严峻,各级政府和组织应该有更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调整优化社会结构需要多管齐下

  人民日报评论部:当下利益群体的诉求呈多样趋势,改革的难度较以往大得多,如何用利益杠杆协调社会关系,进而达到理顺社会结构、增进社会共识的目标?

  陆学艺:怎么优化社会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过,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通过加大分配调节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是最重要的切入点。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要增进人民福祉,包括提高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保障社会公平等各项举措。

  其次,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社会体制建设,对户籍制度、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扩展社会流动渠道,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进行社会结构优化,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失序的社会主体。

  总之,我觉得,要注重社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推进社会流动机制建设,加快社会组织培育,促进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等等。逐步使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合拍一致了,使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平衡协调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就能够健康协调发展,现代化也就能够实现。(记者 李强采访整理)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9日 06:3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