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完善互利共赢 多元平衡 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在全面总结我国30多年对外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世情、国情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指明了方向,对于凝聚全党共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特别是近5年来,我们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放型经济在逆势中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比2007年增长55.5%和82.3%,规模达到18984亿美元和17435亿美元,出口世界排名由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进口由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贸易结构持续改善,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比从31%上升至36.9%,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从44.5%上升至52.8%,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达到57.2%和28.9%,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大宗能源资源产品进口持续增长;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7.6%下降到2.1%,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球排名跃升至第二位,并连续两年稳定在1000亿美元以上;利用外资的方式更加多元,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从2007年的265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47亿美元,增长1.8倍,跻身全球对外投资大国行列。

  (二)开放型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在国际化经营中提升产业竞争力,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比重升至19.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通过引进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制度和管理经验,有效促进国内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推动国内各领域体制改革,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1年,我国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49.8%,外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外资投向欠发达地区和第三产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2011年,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入合计1.6万亿元,外资企业纳税近2万亿元。截至201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发展还解决了大量就业,外贸领域吸纳就业超过8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4500万人,成为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服务外包加快发展,为223万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开放型经济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

  2011年,我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上升至10.4%,2007—2011年的进口增量占全球进口增量的近1/5,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自贸区谈判稳步推进,目前已谈成自贸区10个,在谈自贸区6个。对外经贸关系不断推进,利益交融格局更加深化,我国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外来投资国,并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力所能及的援助。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份额和投票权上升,成为20国集团重要的参与者,跻身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圈,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重大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明显增强,对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吸收外资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还需进一步增强;走出去规模总体偏小,企业国际化水平还不高。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强大动力。

  (一)充分认识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际看,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外需疲弱很可能常态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经贸摩擦将进入高峰期。各国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规则、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在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在中高端产业与发达国家竞争也在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欧洲推出“2020战略”,日本推出“重生战略”,俄罗斯推出“创新俄罗斯—2020”,巴西推出“壮大巴西计划”,旨在重塑各自未来竞争新优势。国际经贸关系发生深刻调整,各国在多哈谈判受阻情况下,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强化区域次区域合作。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未来开放的重点聚焦到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全力打造新一代国际投资贸易规则。

  从国内看,经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水平的基础和条件,国外对我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也寄予更高期望。同时,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被削弱,新优势尚未建立,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增大,开放的层次、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新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才能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才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二)准确把握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互利共赢,就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共同发展,坚持通过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在着眼于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和支持对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寻找利益交汇点。互利共赢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开放型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更加自觉地把互利共赢理念落到实处,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以开放换开放,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

  多元平衡,就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统筹协调,注重良性互动,实现多元发展、平衡发展。在提升制造业开放层次的同时,也要重视扩大服务业和农业开放;在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同时,也要重视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合作;在巩固发达国家传统市场的同时,也要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在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也要重视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在提升沿海开放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安全高效,就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高开放型经济的综合效益,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国际风险的能力。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改革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高效的对外开放决策、协调、管理和评估机制,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对外经贸促进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强风险防控水平。加强战略谋划,增进外交与经济紧密互动,全力维护国家和产业核心利益,切实保障经济安全。

  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们要主动适应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既要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坚持自主开放,也要善于运用以开放换开放的策略,推动与经贸伙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等领域的相互开放,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一)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不断优化开放结构。从外贸看,重点是扩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比重,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互动发展,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从利用外资看,重点是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从对外投资看,重点是加快发展步伐,使金融投资与实体经济投资更加协调,使走出去与引进来更趋平衡。从区域角度看,重点是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

  不断拓展开放深度。要切实消除部分开放领域“玻璃门”、“弹簧门”现象,提高开放透明度,形成更加适应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规则和标准。深化货物贸易开放,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减少非关税措施。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增加多样化服务供给,提高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认真研究国民待遇、准入清单等国际投资规则的通行做法,深化涉外投资体制改革,营造更加稳定、透明、高效的投资环境。

  不断提高开放效益。要提高开放的经济效益,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对外开放的经济附加值。要提高开放的社会效益,通过开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体制机制完善和思想观念进步。要提高开放的外溢效益,主动承担与我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积极为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二)创新开放模式,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深化沿海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扩大内陆开放,加快培育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加快沿边开放,实行特别开放政策,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通过创新开放模式,协同推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打造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特大城市的开放先导地位,推进科技研发基地建设,重点引进前沿高端产业,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开放的先行先试。发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的重要作用,建设若干全国乃至国际性的经济、贸易、航运、金融中心和次中心。

  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完善内陆开放布局,支持重点区域开放开发。鼓励东部地区与内陆地区共建开发区,在长江、陇海、京广、京九等交通干线沿线,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向东北亚开放、新疆向西开放、广西和云南向东盟和南亚开放,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对外开放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出口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跨越。支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完善贸易、产业、财税、金融、知识产权政策,强化政策协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逐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拓展,向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转移。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努力扩大文化、技术、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扩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检测与分析、管理咨询和先进环保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的服务进口。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完善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措施。

  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完善进口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提高进口议价能力。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拓宽进口渠道,促进重要商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健全产业损害预警和进口贸易救济机制,维护重点产业安全。

  (四)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切实把利用外资从主要依靠生产成本优势转到主要依靠人才、环境、市场上来。抓紧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推进投资环境透明化和便利化。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

  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与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鼓励外资投向科技中介、创新孵化器、生产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技术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在重点地区建设一批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各类产业聚集园区转型升级和有效整合,成为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的重要载体。建立利用外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利用外资从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综合效益转变。

  (五)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实现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控制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我国轻纺、服装、机械、家电等行业比较优势,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鼓励重化工业到境外能源资源产地建立生产基地。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拓展农业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引导国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培育“中国建设”和“中国劳务”国际品牌。

  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国内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通过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联合重组等方式,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跨国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海外营业收入和海外雇员比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注重发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支持其联合开展对外投资。增强应对对外投资合作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保障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全面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加强政策协调,增进开放互信。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维护共同利益。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减免关税待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援外工作,优化对外援助结构,创新对外援助方式,着力增强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共同发展。

  积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坚持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主渠道地位,推进多哈回合谈判。始终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减少和消除贸易投资壁垒,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分歧,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协调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经贸体制。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了解、掌握和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的能力,更好地依托世界贸易组织平台拓展发展空间,维护开放利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营造于我有利的制度环境。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适应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趋势,在统筹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东西呼应、区域协调、布局合理的自由贸易区格局。提高自由贸易区开放水平,在深化货物贸易合作的同时,着力提高投资、服务贸易合作水平。深化中韩、中日韩、中国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亚峰会、亚欧会议、中国与中东欧、中国与加勒比等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大湄公河、中亚、大图们倡议等次区域合作。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4日 04:5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