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人才工作者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之六: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人才工作者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之一

  人才工作者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之二

  人才工作者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之三

  人才工作者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之四

  人才工作者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之五

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要自觉按照十八大的要求,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

  英国特别强调大学的科技产出要超越学术影响层面,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引领等方面,服务国家战略。帝国理工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华威大学则全方位拓展与各种创新资源的协同融合,与世界上500多家高端制造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机构,成立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市场牵引和技术推动,将产业发展植入学科研究机构,加快技术转移。

  大学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力求以政产学研用协同一体为载体,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同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形成促进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改革,加强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集成化、组织化程度。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宋维明

  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是我国难出国际级大师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很多单位对人才的评价使用一个标准和尺度,对所有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标准化”评价,这只能是刻舟求剑,南辕北辙。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是“标准化”的,也不会是定制式的。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科学研究,其评价标准都会有所不同。国际上成熟的做法是“业内评价”,即“内行评价内行”,这样既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科研成果,也能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碰撞出新的创新火花。

  另外,要产生更多国际一流的原创性成果,就要尊重科学发现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对具有重大前景的研究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激励,这就需要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项目申请评价制度。在美国,不管是年轻的科研人员还是科学院院士都具有平等的机会申请项目资助,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在香港,只要研究课题具有足够的创新性,都可以获得政府资助进行潜心研究。因此,要在科研资源配置上支持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资源上要适当向他们倾斜,使科研投入流向最有创意和社会需要的研究课题。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孙锐

  使用创新人才要不拘一格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生产要素,是“创新驱动”的主导力量。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要树立“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观念,突破论资排辈、因循守旧的条条框框,不论年龄资历、不分出身籍贯、不讲身份条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使用环境。要制定体现人才创造价值的分配激励政策,让一流人才作出一流业绩,得到一流报酬。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江苏海门市委组织部 赵勇

  勇于打破“观念枷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须做到三点: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与机制。包括创新型人才的评价、培养、选拔任用、合理流动机制及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和激励保障机制等,为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要打破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才观。破除“唯有顶级人物方为人才”的传统观念,树立“大人才观”,为社会各行各业中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打开“观念枷锁”,让“泥土堆”里的创新人才走出来,从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要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生态。通过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不断优化科研人员生存环境,避免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对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不当影响,让科研人员能够潜心做研究,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成果的不断涌现。

  ——江苏洪泽县委组织部 段鹏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7日 11:3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