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特写:夜访农家话小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计时”,江苏省正瞄准2015年实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千日冲刺”。这个“率先”小康能否不含水分、被百姓认可、如期实现?

  临近岁末,记者从南京出发,冒着冬雨“扎进”苏北沭阳县农村采访。

  老汉的小康“梦”

  来到庙头镇时已是傍晚。一条三四米宽的小道将我们带进赶埠村,冰冷的雨水夹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嘀-嘀-”一位大爷骑着电瓶车从身后驶来,“你们找哪家?”

  听我们说明来意,老汉哈哈一笑,操着浓浓的苏北口音说:“小康啊?老百姓一肚子话说。走,上家去!”

  进村不过百米,一块在农家外墙上刷黑做成的黑板报夺人眼球--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双百”目标。

  “到了。”老人腰板挺直,利索地下了车,走进屋。

  大爷名叫李怀义,86岁、62年党龄,离休前是镇上组织委员。村头那块黑板报就是他办的。1982年离休后李怀义开始出黑板报,每月两期,30载未间断。

  “这期就是讲小康,告诉大家党在带领群众为建成小康努力奋斗。”李怀义说,十八大提出的小康,是全面的、全体大众的小康。

  “一户半户不算富,家家富裕才是富,苏南苏北要一起富。光富还不行,要‘五位一体’。我看,就是人人奋进、丰衣足食、环境美好。”

  农家的收入“账”

  寒冬时节,本已农闲。几个村民却刚下工,也应邀加入了讨论。

  “沭阳曾是江苏最大的穷县,180万人口一半没活干。这几年不同了,收入翻了几番。”47岁的沈卫芹是村里的活泛人。近年他生产的水泥预制板不愁销路,一年少说20万元净收入。

  “村里现有水泥板厂15个、木板厂3个、木粉厂2个。木粉厂效益最好,一年能赚七八十万元。还有养猪大户4个、养鱼大户4个、苗木花卉专业户12个。专业户收入也较高。”村会计张子兵掰着手指说。

  李怀义一边听着,一边不时插话:“那是少数,全面小康要看村里的大多数。全村425户1795人,800多个劳动力,收入主要靠打工和种田。”

  “就说我大儿子,他一家三代六口人,四个大人两个娃娃。儿子儿媳种12亩地。今年花生收成好,3块5一斤,8亩1万6,昨天钱卖到手了。小麦收入大约1万出头。孙子孙媳在镇上卖服装和水果,一年六七万元。不算不知道,一家有小10万块呢!”李大爷说。

  “这算中等偏上,村里平均一户四口人。两个劳力打工一年能挣五六万元,这是普遍水平。”张子兵说,“现在乡镇企业越来越多,村民就近打工。镇上纺织厂普通工人两千多块一个月。”

  “庙头镇在全县排名第16位,属中等水平。我们对实现全面小康和2017年收入翻番很有信心。”庙头镇镇长张晓炎说,2011年镇人均纯收入8300元,达到了人均8000元的指标。

  堂屋里铺砖的地板吐着寒气,电线横扯竖拉地连着白炽灯、冰箱,没空调,也没生火。可小康的话题,把大伙的心头聊得火热。

  清晰的小康“路”

  江苏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化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25个单项指标。细到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和行政村通灰黑公路。

  “你们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啥样?”记者抛出问题。

  “小康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吃穿住用行的殷实便利,人人愿意创造、人人共享创造的幸福感。”沈卫芹说。

  “村里原来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老人要去县城,乘公交免费,身体好的骑电瓶车。逢年过节,年轻人一回来,村里要多出百十辆小轿车。”李怀义说,“最大的变化还是精神头足了,人心思进。以前过年喜欢聚在一起打牌,现在个个都是大忙人。”

  张会计说,以前农民最怕因病返贫。今年大病医疗报销八成,异地看病也能报销,的确减轻了农民不少负担。今年庄上有人得了白血病,大病医疗给报了八成多。希望以后能覆盖更多的常见大病。

  “小康不仅要有收入增长,还要有好的发展机会。”陈建树打算开春搞苗木经营。“我回乡看重两点,一是创业环境,有扶持政策我就更敢干了;二是精神世界社会气象,现在村里的人都想创业。”

  不知不觉过去了4个小时,记者走出赶埠村,路过沭阳城,看着夜幕中高耸的厂房、整洁的街道,这里的人们已进入甜美的小康梦乡。(记者 余晓洁 邓华宁)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7日 08:51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