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份期待:可操作可持久可监督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顶层推动与“基层设计”当紧密对接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本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贯彻落实办法,狠抓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结合实际情况,狠抓落实,切实改进作风的强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作风建设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在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风建设是重要议题。此次会议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感召力,既因一致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也因进行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全新布局,一段新的征程已然开启。

  首先,“八项规定”获得好评如潮,引发舆论一片吹呼,这归因于中央领导以身作则的风范,归因于“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胆略,归因于转变作风、改进党风的呼唤与民心形成了共振共鸣。

  作风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力量。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产生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感染力,“上行而下效”的执行力,“引领风气之先”的带动力,是为作风建设这篇大文章“开篇明宗义”。

  “八项规定”条数虽然不多,容量着实不少,内容均从实际入手。其中的细节抓住了作风建设的要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泾渭分明,“八项规定”合起来,又构成了一道“防火墙”,将不良作风排除在外,守护着求真务实的干部作风。

  毋庸置疑,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形成一级带一级的示范效应、传递效应,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推动力”。但各地区改进作风的举动若仅限于此则仍嫌不足,表现在,各地区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空间未能有效开掘,各单位各部门基于不同条件、不同情况的改进作风动力未能充分启动。改进作风这篇大文章已由中央领导起笔,同样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党员干部兴酣落笔。这正是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八项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贯彻落实办法的动议所在。

  各地区的情况有多复杂多样,陕西省镇坪县委书记王彪所举的例子可见一斑:陕西省最南端的镇坪县位于大巴山腹地,这里的干部去镇坪的上级行政单位安康市或省会西安开会都需开车走几小时山路,“一些不重要的会议,如果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或者发了文的会议不用再集中召开,可以提高不少效率。 ”

  人们对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有多期盼,知名杂文家陈四益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关键是措施切切实实地落实,要言出必行,而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推动与“基层设计”紧密对接。顶层推动指引方向,“基层设计”则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将中央的精神贯彻到底,落实到位,务求具有可操作性,出实招见实效。

  在“八项规定”刚出台时,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新闻1+1》栏目中曾表示,对“八项规定”的内容大家有期待,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没有想到速度比大家期待得更快。而落实“八项规定”的“基层设计”,同样需要“快”、“准”、“实”。

  改进作风从密切联系群众破题

  ●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十八大报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无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还是“八项规定”对干部作风的指向,都决定了改进作风就要从密切联系群众破题。

  党员干部来自群众、植根群众、服务群众,始终依靠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历来是克服难题、推动发展的一大“法宝”。

  当下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时代背景、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所面临发展任务的繁重性前所未有,在观念多元情况下协调各方利益的难度前所未有,发展对我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精神状态的要求前所未有,尤其需要通过党的作风建设凝聚党心民心,汇聚锐进前行的力量。

  在此背景下去看“八项规定”,无一不传承了我党的优良传统,无一不体现亲民、爱民的作风,无一不承载了民意的期待。

  有什么样的群众观、事业观,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工作作风,改进工作作风当从改进思想观念做起,转变思想作风是改进工作作风的源头活水。

  面对群众,何人更需自省,江苏基层干部谢远志有话说:现实中一些干部对群众淡漠,嫌弃群众“落后”,农民家的水不愿意喝,嫌不卫生;农家的饭不愿意吃,嫌不可口;农民的板凳不愿坐,担心弄脏他们的高档衣裤。

  面对群众,如何摆正位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建议:“只有把自己放到为人民服务的位置,才能敬业、自律、不扰民。 ”

  党员干部当常思自己的内心与群众是近还是远,当常问自己是否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是否站稳了百姓立场,是否牢固地树立了群众观念。

  把群众像自己亲人一样惦念,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像为自己家干活一样热心,时刻想着群众还需要我做什么,我还能为群众做什么,方能保持健康、亲密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符合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引的方向。

  由此更需坚信,更加主动地走到群众中去,不遗余力地为群众谋福祉,实实在在地与群众 “一块干”、“一块过”,作风的改进就能长久地持续下去。

  改进作风的速度取决于监督力度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监督执行本规定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党风政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从推出“八项规定”,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狠抓落实,再到部署监督工作,构成了中央推动改进作风的“三部曲”。

  从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到各地区各部门制定贯彻落实办法,再到监督制度的跟进,这是一条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是一条改进作风常态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能走多快,日常监督是保障,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改进作风的推进速度取决于监督力度。

  作风的虚浮之气、不实之风非一日所成,改变起来无法做到药到病除,不可能一蹴而就,改进作风也难以做到一劳永逸。正是看到了其中的长期性、艰巨性,更需加速落实监督机制,迅速扩大改进作风的力度和成果。

  在中央推动之后,各地区各部门如何自我鞭策,将改进作风的监督工作纳入日常轨道,专家的建议值得一听。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专家马怀德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上级要做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第二,要有监督检查的措施,每年汇报一次,每年总结、考核;同时要允许公众加大力度监督,要让老百姓对照这些要求和制度去监督。

  落实“八项规定”过程中,各地的一些新办法也值得借鉴。目前,《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的网上立法听证会正在进行中,点击量累计超过1135.39万,相关负责人解释了初衷:就是要打破“一小群人决定广大市民切身利益”的老模式,更广泛地听取民众意见。

  改进作风是一项长期任务,如何改进作风是一个开放的话题,专家、学者、媒体、百姓可以广开思路,敞开言路,就此提出更多好意见好办法,大家都是改进作风的局内人。

  “只要愿意动真格,就没有纠不过来的风。 ”这是如今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也是改进作风的社会大气候。社会共识的力量是拿出改进作风的新招法、落实监督制度的推进剂,从而助推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9日 19:29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