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李鹏程:十八大文献表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启发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新问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以后不久,我们来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这个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我觉得正当其时,确实十分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党的十八大,对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作出了科学的总结,使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经验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党的十八大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在今后的发展战略,描绘了我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前景,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划,推进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域。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倍受启发,倍受鼓舞,它促使我们哲学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了一个新的提高和深入,从而给我们哲学学者提出了在哲学层面上更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更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更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的任务,从而,启发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后继续卓有成效的发展,在哲学层面进行创新探索,为推动社会主义日日更新的崭新实践,提供新鲜的思想支持和服务。

  党的十八大所阐明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今后的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为我们哲学学者提出了很多、很迫切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学习十八大文献,我根据我的学习心得,在这里只谈我得到的三点启发。

  第一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和研究。

  十八大报告把“以人为本”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强调“民本”政治,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强调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调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共同富裕,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强调文化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建设中,强调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所有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自己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全面贯彻。在这个理论判定的高度上,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和“人民”这个范畴,对于它的概念的基本规定性,对于它内部所包含的个体性的人、群体性的人和全体性的人三者的结构划分,对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中关于群众、阶级(以及阶层)、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的观点在当代现实中的创新解释和应用,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对于人民的“社会化分化”(社会团体化或者集团化),对于人民作为“主体”的相对“客体”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等等,我们都应该进行深入的哲学研究,并进行探索性的论述,以应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只需。

  第二点,关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类型和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研究。

  十八大报告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想,把十七大文献中提出的这个概念,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划时代任务,这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文明论”的重大发展和卓越贡献。根据唯物史观,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这几个大的阶段。也可以说,这些大的发展阶段,就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标志的不同的人类“时代”。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概念的强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行思考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哲学基础上,对起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发展到现在所积累起来的人类问题和发展弊病以至“发展危机”的反思和批判。在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如此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的一个崭新的哲学表述和更深化了的哲学认识。这一理论创新,需要我们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文明论的宏观视域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哲学的理论框架内,对诸如经济发展的生态意义、城市化模式的生态局限、城乡一体化应该是乡村城市化还是城市乡村化、三农问题如何在生态农业的新格局中得到解决、地下采掘业与工业文明的危机和人类生态危机的关系,人口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等等问题,都进行深入研究,作出哲学概括,从而,在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学者已有的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个新的文明类型作出较为全面的和较为系统的论述。

  第三点,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研究。

  十八大报告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而对“文化”作出了“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功能概括,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强调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首要作用,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任务;在文化的精神归属上,既强调民族精神,也强调时代精神;在意识形态教化和教育上,逐步递升地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组共十二个范畴的系统性结构:第一组,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组,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追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组,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追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这样一个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党对改革开放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的进一步成熟与深化。上述这些文化建设任务和其规范的提出,要求我们哲学学者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状况和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思考,对理论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新的阐述。比如“文化”与两个“文明”的关系;民族文化活力与文化产业绩效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范畴的关系;文化软实力的实力是什么内容、包括哪些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三组价值之间的关系;对其中三组十二个价值范畴的规范的意义赋予和解释;尤其对诸如“自由”这样的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有不同理解且有争议的文化价值范畴如何赋予其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新意,等等,都需要我哲学学者下功夫进行认识、“发明”和研究。

  总之,党的十八大在一个很高的崭新的理论起点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绘制了在人类两个世纪以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蓝图,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新问题和新任务,这是民族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而光荣的工作使命,我们应该勇于承担,勇于探索、勇于推进。(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鹏程在“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2)”上的发言,略有删节)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1日 00:20 来源:人民网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