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青海: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加快推进“两新”“三区”建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省采棉采枸杞季节性劳务输出活动纪实

  金秋之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极乐乡下和衷村61岁的赵海明满怀喜悦,带着从柴达木盆地采摘枸杞挣到的2万多元钱回到了家乡;

  收获时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张家湾村46岁的张存桂高高兴兴,带着从天山脚下采摘棉花挣来的1.1万元钱回到了家乡;

  和赵海明、张存桂一样,今年全省有11.53万农牧民通过外出采摘枸杞、棉花“双采活动”,把新的希望采回了家。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那里需要来自祖国各地数十万计的采摘工;柴达木,是我国重要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仅从2007年到2011年,柴达木枸杞种植面积就增加了19倍之多,而且势头不减。这里也同样需要大量的季节性采摘工。

  而与此同时,在我省东部河湟山川地区,有8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在多年探索实践中,我省劳务输出已经形成了“拉面经济”、沿海企业务工等诸多响亮的“品牌”,向棉花和枸杞主产区季节性地输出大量采摘工,也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我省全力组织、引导群众面向海西、新疆开展季节性劳务输出,采摘枸杞和棉花的举措,既为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增收拓宽了渠道,又为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支撑,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惠及了我省东西部上百万农牧民群众。

  政府部门:

  在科学组织贴心服务的同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 “双采”活动,今年全省就业(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将组织实施好这两项活动列为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省长骆惠宁、副省长张光荣分别就两项季节性劳务输出专项活动作出批示,要求完善相关工作措施,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效益,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从年初就积极搭建省内区域性劳务输出对接平台,组织海西、海东、西宁三地签订《劳务输出合作协议框架》,建立了三方协调会议制度,以实现东部人力资源和西部枸杞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关部门负责人于今年4月组成工作组,先后深入大通县朔北藏族乡、民和县转导乡、互助县东沟乡调研富余劳动力的情况,同时召开座谈会征求当地枸杞劳务经纪人代表、枸杞采摘能人、劳务公司及乡镇村负责人意见,就2011年枸杞劳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与此同时,海西州还通过搭建板房、彩钢房等措施改善枸杞产区采摘劳务人员的食宿条件,公安、卫生等部门抓好务工人员聚居区的治安管理和卫生防疫等工作,为务工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西宁、海东、海北、黄南等输出地积极做好“双采”季节性劳务输出活动输出前、中、后的管理服务工作。西宁市在输出前组织考察团赴新疆、海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市场行情,就农民工权益保障、运输安全、食宿安排等进行洽谈协商,签订用工协议,回来后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输送时及早着手,积极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做到了政府组织输出与群众自发、经纪人带队输出的有机结合,使“双采”人员出得去,干得好,能挣钱。

  作为我省采摘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海东地区将此纳入对各县和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各县实行从县领导到村干部的层层包片包人制度,开展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今年9月15日,海东地委行署相关负责人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农十三师(哈密),慰问采摘棉花的劳务工,实地了解务工群众收入,与两师相关领导进行座谈,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来年的用工进行磋商,达成意向性协议,确保了务工队伍的基本稳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312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一名劳务联络员,县就业服务局为联络员配备手机,利用开会传达、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通过劳务联络员把劳动技能培训和用工信息及时提供和传达给群众。县上积极协调铁路部门组织输送专列,让群众按时到达采摘地。今年,该县又专门筹措资金,为采棉群众集体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极大地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在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全省相关地区和部门的各级干部扑下身子,踏踏实实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优化了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升了政府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经纪人:

  在市场大潮的历练中,成为农民劳务增收的领头人

  今年30岁的李娟娟是民和巴州镇凉尔湾村人,2003年到新疆去摘棉花,第二年她就开始带领亲戚、朋友和本村人到新疆采棉,成为一名劳务经纪人。不少村民在就医、购买农机具、孩子上大学的学费等方面急需用钱,李娟娟就为他们提前支付工资,以解燃眉之急。在新疆采棉期间,她积极与用工单位协调,安排好采摘工的生活,并保证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在让乡亲们获益的同时,李娟娟也挣到了丰厚的收入,不仅在老家盖了新房,还在县城购置了楼房,为丈夫买了出租车。

  近年来,海东、西宁等地一改过去在劳务输出活动中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转而通过鼓励和引导劳务经纪人,充分发挥他们连接劳动力和劳务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既提高了所在地区劳务输出的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又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通过政府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我知道了怎样签订劳务合同,维护自身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湟源、大通两地当经纪人的李红说。互助、平安、湟中、湟源等县的劳动就业部门对劳务经纪人进行培训,为他们详细讲解发展劳务经济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时传递棉花、枸杞种植区的劳务用工信息,从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政策、讲诚信、会管理的劳务经纪人。

  大通县建立了全县经纪人台账,自2010年以来累计对600多名农村劳务经纪人进行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于今年4月成立了县劳务经纪人协会,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乡镇分会,使全县劳务经纪人纳入了统一有序的管理。

  海东地区还对劳务经纪人实行每带出一名农民工给予30元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劳务经纪人的积极性。

  经纪人充分发挥带领农民外出务工的领头雁作用,不断拓展劳务输出渠道,为提高采摘棉花、枸杞等劳务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群众增收做出了贡献。今年,仅海东地区由劳务经纪人带动外出采摘的人员就达2万多人,比去年增长了11.3%。

  农民:

  自身增收的同时,也成为壮大我省枸杞产业的强力推手

  成千上万的农民工的采摘,客观上为枸杞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力推手。如今,柴达木枸杞已成为海西州极具地域特色的产业。目前,全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27.62万亩,产值和种植面积分别排在全国第二和第三位,主产地集中在都兰、格尔木、德令哈等地区。

  “双采”使我省农民群众挣了“票子”,换了“脑子”。不少农民从采摘工成长为劳务经纪人、种植业老板,更多的人则逐渐拓展了务工领域和务工时间,参与到枸杞、棉花的种植、田间管理等更多环节,还有人在完成采摘后参与到当地的其他劳务经济中,这些都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2009年,湟源县的80后农民李启宏在县就业服务局的组织下到海西诺木洪农场采摘枸杞,当年挣了近万元。海西的所见所闻让他萌生了自己种枸杞的想法。2011年,揣着东拼西凑借来的资金,他在海西种了52亩枸杞,并先后组织了180名乡亲到自己的地里摘枸杞。今年,他又多种了60亩,扩大了枸杞种植的规模。

  大通县极乐乡下和衷村农民李生福,已在诺木洪农场打工三年。如今,他在海西的工作已不仅仅是“摘”枸杞。每年3月份,李生福就前往诺木洪农场工作,他为枸杞剪枝、浇水、打药、施肥,一直干到8月份的采摘,10月中旬为枸杞浇完冬水之后才回到老家。这样一来,他每年从枸杞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从几千元增长到了2万多元,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据李生福估计,像他这样全程参与到枸杞产业中的农民,约占采摘工的4%左右。

  据海东地区就业服务局副局长颜明介绍,2012年全区输出的6万多名拾花工中,有近3万多人在采摘完棉花后再从事仓储、水渠整修和农产品加工等工作,到节前才返乡,务工时间由最初的2个多月延长到了近半年;在新疆拾棉的务工区域得到进一步扩大,由最初的北疆地区拓展到南疆;务工领域由最初的单纯拾棉逐步向建筑、公路、铁路、加工制造、芦苇收割、番茄葡萄采摘加工等行业延伸,部分人还实现了从农牧民向产业工人,由短期务工向长期稳定就业的转变。

  由于采摘枸杞、棉花就业门槛低,不分性别,对年龄、技术的要求不高,因此为一大批缺少技术、年龄偏大、在其他领域较难就业的农牧民群众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就业途径。在我省东部地区的很多地方,群众正好可以利用秋收后的空闲时间外出搞采摘业,增加家庭收入。因此,每到采摘季节,很多农民用农用车载着人和生活用具,前往采摘地,形成了采摘大军的车队,蔚为壮观。

  2012年的金秋,11万青海农民在柴达木盆地、天山南北辛勤劳作着,他们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中采摘着白云一样的棉花、红宝石一样的枸杞,他们不仅采摘到了财富———劳务收入4.85亿元,比去年增加6020万元,人均收益4200元,而且也用滴滴汗水把务工地的枸杞产业、棉花产业浇灌得更加枝繁叶茂……(记者 辛元戎)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1日 11:12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肖志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