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周学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明确、创新管理的要求也更为迫切。

  十八大报告不仅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而且突出社会体制改革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通篇饱含民生情怀,高扬民生主题。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作出的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百姓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而且表明了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十八大报告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重点强调了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是我们党在当今社会阶层分化、流动加剧,各种利益格局多元,社会转型尚未完成,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的发展阶段,对社会体制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了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和资源支持,以及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管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但与此同时,在社会管理方面还存在民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利益关系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政府监管不到位、社会协同程度低等问题,影响了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提出的“四个加快”,突出体现为“四个结合”、“四个创新”

  一是注重党政主导与多元主体相结合,更加重视社会管理法治保障的思维创新。在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保障公民权利中,法治具有人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是从传统礼俗社会,走向现代法理社会的必然趋势。为此,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一提法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增加了“法治保障”的表述。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要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发挥好协同作用,而且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基础地位和作用。只有坚持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人们的行为才会回归平和理性,社会的稳定才可实现。

  二是注重激活基层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需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需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实质性改革和突破性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保稳定。为此,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提出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三是注重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相结合,更加重视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社会管理既包括党和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又包括社会的自我管理或自治,以及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政府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并将大量可以交给社会组织去做的事务,通过服务外包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去做。培育社会和服务社会应当成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为此,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同时,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四是注重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相结合,更加重视社会管理的领域创新。信息社会的社会管理应当顺应信息化的大趋势。社会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意味着政府要建立社会管理各类基础数据信息库,实现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而且意味着政府要遵循信息社会的内在规律来管理现实世界和虚拟社会,实现官民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治。为此,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凸显了信息化建设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十八大报告中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论述对重庆社会建设有着深刻启示

  一是在民生改善的战略思路上。我们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人民主体作用,用改革的思路和可持续的办法,在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城乡居民住有所居、提高城乡医疗服务和居民健康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改善民生,并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二是在民生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一方面,要健全民生政策的框架体系,用“统筹”的思路强化“顶层设计”,避免政策的“碎片化”和“冲突化”,实现民生政策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具体化,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中,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要完善民生政策的审查监督及考核评价等制度,以“强硬”的制度确保民生政策实效,避免民生政策在实践中的疲软、走样、跑偏等现象。同时,改变目前民生政策在制定、执行、评估中“自上而下”的方式,以来自基层、民间的“自下而上”方式,来积极调动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体现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

  三是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强民主法治和创新社会管理,并把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统三化两转变”的重要内容。为此,为了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重庆社会管理创新,应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为突破口,以基层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为重点,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为核心,以培育社会组织为着力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以此来推动重庆步入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升科学发展新境界。(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周学馨)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2日 08:21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