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历史过程中,有两个重要里程碑,一个是新中国的建立,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一个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终形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政治制度方面,我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基本制度为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政治层面,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决策机制、权力制约监督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层面,依据新的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在文化层面,围绕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和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建立,有利于文化持续发展和更加繁荣的体制机制逐渐形成。在社会管理层面,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立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它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国社会,符合中国国情

  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适应中国基本国情,设计客观、科学的制度。

  从政治制度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充分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利于各党派合作,有效进行参政、议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之间关系的基本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实现民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有效制度。

  从经济制度上看,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保障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又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从社会建设上看,社会管理制度和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质特征,能够充分体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原则和公平正义这个内在要求,有力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从文化制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能够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的作用,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国社会,符合中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能够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和集约发展动能不足、金融体系和财税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制度。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现阶段,我国在政治体制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民主政治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前,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还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制约着文化建设的发展。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四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当前,社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前,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考核制度,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等。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肖长富、李敬、吴大兵)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2日 14:1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