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绿色 向沙地深处延伸(学习贯彻十八大)

内蒙古翁牛特旗探索科学防沙治沙新模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驱车从内蒙古赤峰市出发,一路向北,直奔翁牛特旗。

  行进在翁牛特旗茫茫沙海中,车窗外,一个个用稻草编织成的沙障方格疾速闪过,大风吹来,却不见黄沙飘起。

  黄变绿 防沙治沙见成效

  历史上的翁牛特旗,水草丰美、森林茂盛。然而,受干旱、开荒、滥牧等因素影响,草场一度退化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2009年,全旗沙化土地面积727.35万亩,占全部土地面积的40.8%。

  如今,翁牛特旗有林面积达到511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28%。翁牛特旗林业局局长董海军说:“从2009年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实施4年来,我们已完成沙地综合治理274.6万亩,占全旗沙化总面积的37.75%。”

  “过去由于投入不足、措施单一、地块规模小而分散、预防沙化措施不力等因素,治沙工作一直陷于边治理边沙化、治理速度落后于沙化的境地。”董海军介绍。

  “以前因无路可走,人很难进入沙地深处,更谈不上治沙了!”旗林业局造林站站长耿维学深有感触。

  后来,旗里的决策者实现了观念的大转弯——“开通穿沙公路,深入沙漠腹地,实施切割治理”。当地在过去6条总里程402公里穿沙公路的基础上,2009年又新规划了6条总里程180公里的穿沙公路,现已超额完成任务。穿沙公路把沙区切割成了若干个治沙单元,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绿色则由公路两侧向外扩展。

  引水入沙,更为沙地带来了生机。白音他拉苏木的北水南调工程,让苏木5个嘎查3万亩沙地草场和农田得到灌溉,同时使2万亩沙地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场。乌敦套海镇原来65%的土地是沙地,通过多年的不懈拼搏,修建出一条几十里长的干渠,引老哈河水在沙地上整治出10多万亩稻田。

  生态固沙、农田草原防护、林草粮复合经营、沙地整理、以水治沙,翁牛特旗不再一味造林,而是根据沙区的地貌特征、人文环境,多元治理。

  旧变新 创新机制注活力

  “新时期治沙,要跳出旧的模式!”翁牛特旗旗委书记汪国森说。

  治理沙地投资大、见效慢,仅靠国家投入远远不够。翁牛特旗变单纯依靠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为社会多元化投入,综合采取拍卖、出租、入股、招商、向上争取项目等多种投入方式。“2011年,全旗累计投入各类防沙治沙资金1.5亿元,是历年来投入最大的一年,当年完成沙地治理71万亩。”翁牛特旗旗长南振虎介绍。

  在响道线治沙工程区,记者看到,两个苏木乡镇的3个嘎查按照规划,打破乡村界线、项目界限,同时进行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治沙打破了行政界限,把沙地分成了3个治理分区和3条治理带,将交通、林业、农业、畜牧、水利、农机等资金捆绑使用,治一片成一片,形成了规模治理的效应。

  过去,治沙是组织群众大会战,场面轰轰烈烈,效果并不见佳。近年来,翁牛特旗推广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先造后补等一系列新机制,真正调动了农牧民、社会组织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尤其是公司造林方兴未艾,80多家造林企业相继成立。

  林海造林公司是企业治沙的一个典范。几年前,这家企业以每亩20元的价格租赁了2500亩沙地。将沙丘平整后,打机电井6眼,埋设输水管道6000米。治理后的沙地栽上了25万株杨树。经理张海军算了一笔账:这些树木成材后产值将达到1250万元,真正变成了“绿色银行”。

  害变利 沙地长出摇钱树

  在传统观念中,沙地是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祸害。然而,今天的翁牛特人却转变思路,学会了变生态劣势为发展的优势。

  时值寒冬,紫城街道办事处杨家营子村大棚里的蔬菜基地,却是一片葱绿。“虽然我们这里年降雨量不到400毫米,但年平均日照时数高达2850到3000小时,具有发展蔬菜得天独厚的优势。”紫城街道办事处农业站站长李丰喜介绍。

  该村党支部书记赵瑞军种了两个大棚,一年收入5万多元。“沙地里建大棚不仅可防止大风把沙子吹起,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一亩大棚的收益相当于25亩水浇地、40亩山坡地。”

  在白音套海苏木牧民家院里,地上铺的颜色泛白、质地明显比红砖致密的地砖吸引了记者注意。“这是我们旗的特产白眼沙做的免烧沙砖。”苏木达(乡长) 吉仁太说,近年来翁牛特旗不断加大沙产业开发力度,过去在人们眼里一文不值的白眼沙的开发利用也迈出了可喜步伐。

  “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这是翁旗沙地旅游的广告语。近几年,旗里招商引资2.5亿元,开发了玉龙沙湖、其甘等旅游度假区,开辟了大漠响沙、沙地越野、沙漠冲浪等旅游项目。目前,全旗沙地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创产值3.7亿多元。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3日 03:53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