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重庆社会科学院王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结合重庆实际,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重庆。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趋紧张。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耕地保有量人均不到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2/3以上的城市缺水。另一方面,我国资源能源利用粗放,效率低下。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1.03吨标准煤/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新增能源消费占全球新增能源消费的71%。资源约束的趋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我国环境污染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的特点,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局部向区域扩散,从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化,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演变。据水利部2005年的一项调查,我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约为3.23亿,其中9084万人受到水污染的影响。我国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平原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受污染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相当于2.5个重庆市的面积,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在2009年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占52.9%。研究显示,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同期GDP的比例在5.4%—12.47%。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9%,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些已成为国际反华势力炮制、炒作“中国生态威胁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严重短缺的资源能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允许我们再走竭泽而渔、粗放浪费的外延扩张、低质增长之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责任感。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略和政治远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从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演替的背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更迭,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交织斗争。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从人类文明发展整体转型的角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治国方略的层次,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纳入一个有机统一的框架,在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的进程中,开创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结合重庆实际,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重庆。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趋紧张。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耕地保有量人均不到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2/3以上的城市缺水。另一方面,我国资源能源利用粗放,效率低下。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1.03吨标准煤/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新增能源消费占全球新增能源消费的71%。资源约束的趋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我国环境污染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的特点,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局部向区域扩散,从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化,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演变。据水利部2005年的一项调查,我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约为3.23亿,其中9084万人受到水污染的影响。我国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平原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受污染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相当于2.5个重庆市的面积,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在2009年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占52.9%。研究显示,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同期GDP的比例在5.4%—12.47%。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9%,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些已成为国际反华势力炮制、炒作“中国生态威胁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3日 06:07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