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结合重庆实际,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重庆。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趋紧张。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耕地保有量人均不到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2/3以上的城市缺水。另一方面,我国资源能源利用粗放,效率低下。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1.03吨标准煤/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新增能源消费占全球新增能源消费的71%。资源约束的趋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我国环境污染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的特点,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局部向区域扩散,从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化,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演变。据水利部2005年的一项调查,我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约为3.23亿,其中9084万人受到水污染的影响。我国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平原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受污染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相当于2.5个重庆市的面积,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在2009年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占52.9%。研究显示,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同期GDP的比例在5.4%—12.47%。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9%,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些已成为国际反华势力炮制、炒作“中国生态威胁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严重短缺的资源能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允许我们再走竭泽而渔、粗放浪费的外延扩张、低质增长之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责任感。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略和政治远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从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演替的背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更迭,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交织斗争。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从人类文明发展整体转型的角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治国方略的层次,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纳入一个有机统一的框架,在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的进程中,开创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党的一贯倡导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生态”一词于1982年的十二大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生态”一词先后出现了2次、1次、1次。十六大报告中,“生态”一词出现了5次,并且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十七大报告中,“生态”一词出现了12次,并且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要点中,“生态”一词出现了39次,“生态文明”出现了15次,并且明确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问题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

  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既反映出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又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充分说明我们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党,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重庆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要求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基础是牢固树立尊重和爱护自然的观念。就我市而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重庆,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要从战略上抓好规划的统一衔接,提升国土开发的绩效。既要总体研判、综合把握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生态环境承载程度,科学编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又要抓好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统一衔接,还要充分发挥上位规划的引领、约束功能,从源头上有力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从路径上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抓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抓住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的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把好高耗能、高碳产业和项目的准入关,坚决摈弃“唯GDP论”。大力扶持推广应用低碳节能技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三是要从保障上抓好地方生态法规体系、政绩考评体系、配套政策体系的建设。加紧论证出台《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形成具有我市特点的地方生态法规体系,使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一以贯之。积极探索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大对党政主要领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绩考核权重。抓紧启动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补偿联动机制建设,鼓励欠发达地区探索构建区域绿色生态账户,用足、用活、用好生态资本,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努力形成各个地区各得其所的局面。(重庆社会科学院 王胜)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3日 06:31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