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江苏淮安:“三字两度”书写发展新篇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去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对淮安市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定位。如今,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蓝图,又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

  淮安提出“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周恩来家乡”总目标,用富、强、美和群众满意度、城市美誉度——“三字两度”来检验落实成效,最终要在曾经诞生《西游记》作者的1万平方公里古楚大地上书写一部现代神话传奇。近日,记者连线采访了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并请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教授进行点评。

  让百姓尽快富起来要有实招

  记者: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淮安如何结合本地实际,让百姓尽快富起来?

  刘永忠:“三字两度”中的“富”,即群众富裕程度明显提升,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此,淮安列出“时间表”:2013年以市为单位、2014年以县为单位全面达小康;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要顺利推进“小康时间表”,让群众尽快富起来,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淮安拿出走好“三步棋”实招——

  第一步棋:新型工业化。依托五大千亿元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比如我们联合中国移动打造的“中国声谷”,可解决6万人就业,车间里环境优雅。新型工业化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工资收入,同时让数十万在外务工者实现家门口就业。

  第二步棋,农业现代化。把淮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现代生产方式结合,除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还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升组织化程度等。比如我们采取科技企业+农户模式,要求流转农民土地时,流转费要能让他们衣食无忧,加上工资性收入,农民增收就有了双重保障。

  第三步棋,壮大民营经济。今年以来,淮安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户均316万元,超过全省310万元的平均水平,进入“质升”时代。

  张颢瀚: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收入倍增是中央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一个“富”字凝聚了中央精神和群众期盼。淮安的小康社会建设在苏北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淮安多年奋力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如今提出“三步走”全面小康计划,是基于当前实际的举措,是积极稳妥的部署,是实事求是的安排。这三步走得稳,走得实,才能带领淮安人民走进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资源集聚增强经济“硬实力”

  记者:淮安不沿江、不靠海,要通过优质资源集聚,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请问淮安靠什么聚合这些优质资源?

  刘永忠: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翻番”,除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淮安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还是念好“强”字诀,即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产业实力、科技竞争力和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

  对照这一目标,我们提出靠开放、靠科技创新、靠人才引进的“三靠”发展战略。淮安曾是苏北“腹地”,近年来实施扩大开放、借港出海战略,一举成为外来资本集聚高地,目前仅台资企业就已集聚800多家。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引进台企过千家、2016年实现台资倍增。

  开放是发展路径,而科技和人才则是两对翅膀。在淮安,还有一个公式,就是“高端人才+科技创新=奇迹经济”。一大批创造“奇迹经济”的高端人才,为淮安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已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微电子传感器等 “人才+项目”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眼下我们正建设“人才岛”,用最好的创业平台吸引全球最好的精英人才。

  同时,科技招商更让一些高新产业实现了“无中生有”和“一步登天”。富士康、达方电子等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业大企业的落户,使淮安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横空出世”。

  张颢瀚:落实十八大精神不能停留在思想上,而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十八大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经济次发达的淮安来说,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淮安要加快科学跨越发展步伐,引进更多优质资源要素。一个“强”字,折射出了淮安科学发展的精气神。纵观淮安市的几项措施,扣目标,贴实际,推陈出新,是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深入落实,也是省委“八项工程”在淮安的具体化。

  让老百姓共享“美丽淮安”

  记者: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个要义“投影”到淮安大地,是否又为淮安市三年前提出的建设“美丽清纯新淮安”赋予了新的内涵?

  刘永忠: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它融合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淮安之美,不仅美在生态环境,还要美在文化与心灵。

  目前淮安城市建设面临两个重要节点,一是2014年和徐州联合举办省十八届运动会,二是2015年建成“国家生态市”。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流水清不清,三看百姓口袋鼓不鼓”的“三看标准”,坚持“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着力打造“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美丽生态新城。

  如果说生态之美是城市之表,那么文化、心灵、风尚之美就是“美丽淮安”的内核。淮安在创建生态城市的同时,着力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弘扬以《西游记》为背景的创新文化、以运河经济为基础的开放文化、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文化引领风尚,净化心灵,让“美丽淮安”建设走在“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前列。

  富、强、美三字之外,我们还有“群众满意度”、“城市美誉度”的“两度”标准。“三字”是基础,“两度”是升华。当年,淮安人吴承恩是在纸上写出了《西游记》神话故事,而我们要把现代版的发展“神话”书写在淮安大地上。

  张颢瀚:“三字两度”是“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的检验标准,无疑也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委要求的最生动体现和最接“地气”举措,真正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与统一。这个“美”字内涵丰富——“美丽淮安”既有具象的生态环境,又有抽象的文化风尚。我们欣喜地看到,淮安在描绘“美丽淮安”蓝图时,开展了“千名干部上讲台”、“千名领导下基层”、“千名骨干讲理论”、“千场说唱讲理论”等“四个一千”宣讲活动,确保十八大精神深入人心。我们相信,富庶美丽幸福的新淮安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呈现在人们面前。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3日 15:47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