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好教材 读《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提出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姜春云同志主编的《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一书在这个大背景下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意义重大。这部专著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站在宇宙、地球、生物圈和人类文明演化的高度,明确提出了解救全球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人类文明转型,并深刻论证了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这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很有参考价值,是一部落实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好教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当今,全球环境危机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祸患。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及国际社会为破解环境危机、发展不可持续的困境,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全球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情势并没有根本转变,甚至愈演愈烈。根源何在?根治出路何在?对此,专著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作了系统、有深度的剖析、研究、探索,认定导致环境危机、发展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的主要根源是传统工业文明的负效应。起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巨大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其自身存在又无法克服的弊病也暴露无遗,即极端逐利性、贪婪性、掠夺性、强权性,为加速财富积累、资本膨胀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发展观、价值观、行为方式。专著指出,正是在这种非理性的文明理念主导下,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向大自然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征服、掠夺、破坏行动,从而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浩劫,导致了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

  人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负效应的深刻教训,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专著以很大篇幅论述了为什么唯有生态文明能够从根本上破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难题,步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明确指出,这主要是由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及其理念所决定的,并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及其行为方式概括为:

  1.人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是平等、友好、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

  2.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当知恩图报,善待自然,而不可忘恩负义,对自然万物施以暴行;

  3.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理所当然,但一定要取之有度,不可超过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承载力;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人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的道德准则,不可侵占属于他人、他国和后代的权益;

  5.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

  6.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摒弃一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7.发展成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而不可由少数人独占。

  专著立意高远、论述深邃、文风朴实,引证和运用了大量权威数据和实例,对相关问题作了既有深度又客观辩证的剖析、论证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见解、新思路和对策策略,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切实性、宏观性、辩证性、知识性、前瞻性等鲜明特点,读后使人颇有收获。

  着力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非常突出的亮点之一。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已经有所提及,在十七大的时候,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在十八大中专门提出了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且专门将其列为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际上就是把它进一步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要引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关注,引起广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姜春云同志在理论及实践的角度对此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对生态文明建设多年的领导经验和真知灼见,会对我们领导干部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刘海藩)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4日 00:55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