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党的十八大精神纵横谈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小康”一词,源自《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社会对中国人来说,那是千百年来浓缩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发出总号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计时,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美好时代正在走来。

  从“建设”到“建成”,虽是一字之差,却是一次伟大的传承和质的飞跃,一字之变中让我们感受到小康社会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建成”是一个明确的结果,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由“建设”到“建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开拓创新的生活新景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新的实际出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可以看到,“小康”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小康社会”也不是一个口号和宣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温暖人心的收入指标,让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充满憧憬。不光是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还有人们感受的社会的状态,比如安定、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总之,这些更明确的目标、更严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对人民的坚定承诺,也是对世界的庄严宣言。

  未来是什么样,或许我们很难描绘出生动的细节,但每一个未来都是由无数个现在累积起来的。如今,电视越变越薄,钱包越变越厚,有车的越来越多,全家七八口人只住十几平方米的越来越少;从前砖式的大哥大被许多人看做是身份的象征,而如今轻便小巧的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曾经怀揣梦想的少年,到城市里闯世界,如今面貌一新的乡镇,正在吸引大批人才落地生根。现在的我们,生动地触摸着小康的温热,真切地体验着吃穿住行,每一样都在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过去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证明,我们已经具备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实力。

  当然,发展中出现的大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水平还很低。不同地区,群体之间,发展并不平衡;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会带来幸福感,社会保障的安全感才真正带来满意度。而这一切,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无疑是并不轻松的任务。另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当下世界,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还没有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又被欧债危机拖进经济低迷的深谷,已经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相关的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正视困难和挑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旗帜鲜明,上下同心,不仅要注重发展的硬措施,也要注重同商共议的社会软实力,即执政者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现实理想和情怀;信心百倍、埋头苦干的人民意愿。只有“内外”兼修、“软硬”结合,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投身建设,把党在新时期伟大的思想成果和宏伟的战略部署贯彻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一个开拓创新的生活新景观就是我们不断提振的发展精气神。

  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时间,激动人心的时代正疾步向我们走来。我们相信,承载华夏儿女千年梦想的“小康社会”必将由梦想变成现实。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5日 11:42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