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呵护创新 凝智聚力——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党和国家早就高度重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我们党总结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十年前,十六大报告在进一步提升创新地位的同时,突出推动创新实践,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当时,人民日报曾发表时评《“迸发”、“涌流”的前提》,认为让创新之泉“迸发”、“涌流”所需条件甚多,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破除管、卡、压,解放创新的积极性。今天,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创新作为取得成就的重要经验,同时又把创新能力不够作为存在不足和问题的重要方面。现在,真正妨碍创新之泉“迸发”、“涌流”的,不是对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也不是管、卡、压的问题,而是社会缺乏对创新的呵护之心。

  创新是需要呵护的。第一,创新具有无中生有的特性。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到了20世纪70-80年代,世界范围内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我国学者对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开展的是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创新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的过程和成果的统一。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创新就对象和内容而言,有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等很多类型;就方式和途径而言,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分,共同的特性都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可贵,没有“无中生有”就没有发展;“无中生有”也可怕甚至可悲,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怀有警惕、质疑、戒备、排斥甚至打击的心态,是一切动物自我保护的天性使然,人类也不例外。第二,创新受实践检验、被社会认同有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认同之前往往被视为异端,遭到警惕、质疑、戒备、排斥甚至打击。“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但是,古往今来,创新先驱们为赢得认同而流汗、流泪、流血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不胜枚举,比如,这些科学家就是为创新献身的:十三世纪的思想家罗杰?培根死在狱中;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物理学家伽利略被“异端裁判所”严刑审问和终身监禁,至死罪名不除,350年后才得以平反;发表了与哥白尼《《天体运行论》齐名的创世制作《人体结构》的A?维萨留斯被判处死刑。人类文明史就是世世代代无数创新者用汗水、热泪和鲜血写成的。第三,创新者往往处于少数的劣势,创新成果如襁褓之婴,弱小待抚。被誉为思想的百年盛宴的《博弈圣经》说,“被人普遍接受的是艺术,不易理解的是科学”,“创新与博弈联姻”。“创新意味着淘汰”。

  呵护创新是优秀领导者的基本素养。领导者会经常面对新的事物、新的观点,持什仫的态度,考量领导者的综合素养。在公民社会,公权力必须在法律、政策、制度范围内依法运行,私权利凡不与法律、政策、制度相冲突的,不得禁止。在是鲜花还是毒草难以辨别的时候,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能“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宁左勿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综合运用政治思维、法律思维、道德思维、经济思维、科学思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不能证明是毒草的视同鲜花,对能证明是毒草的,也要善于从中找出有益的因素,这才具备呵护创新的素养和能力。

  呵护创新需要提升全社会的包容性。和谐社会首先是包容的社会。在包容的社会里,“首创精神”得到普遍尊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之泉才会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在封闭狭隘的氛围里,“出檐的椽子先烂”,“竹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敢先行先试、“第一个吃螃蟹”?创新之泉必然枯竭。建设包容社会首要的是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的核心不是崇尚创新,而是呵护创新。我们需要崇尚创新,更需要呵护创新、催生创新;但愿少一些创新的“马后炮”、“事后诸葛亮”,多一些创新的“马前卒”、“保护伞”、“促进派”。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满怀呵护创新之心,迎接人才辈出、凝智聚力、民族复兴的创新时代。(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 谢启庆)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8日 15:0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